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师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师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3-02-28 11:45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师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228

 (此件公开发布)

 

 


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20232

 

 

 

一、工作回顾与形势分析

(一)工作回顾

(二)形势分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原则

(三)发展目标

着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一)全面打造高速智能光纤网络

(二)快速推进高速广覆盖5G网络建设

(三)大力扶持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一)完善政府治理基础设施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

(三)构建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

(四)构建民生服务基础设施

五、积极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一)积极建设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二)大力布局科研科教基础设施

、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开放与安全可靠

(一)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二)支撑城乡融合发展

(三)推动开放布局合作

(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不利环境影响分析

(二)消除和减轻不利环境影响采取的措施

八、风险评估

(一)风险因素分析

(二)风险应对措施

(三)风险等级评定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二)培育市场主体

(三)优化营商环境

(四)拓展资金渠道

 

 

 

 

 

 

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21-2025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大脑”的决策部署,紧紧把握数字化发展变革机遇,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充分释放新型基础设施对全县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乘数倍增作用,依据《曲靖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文件,结合师宗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与形势分析

(一)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师宗县数字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乡村、电信普遍服务、提速降费等工程,通信网络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累计建成基站1340个,其中5G基站359个,行政村全部通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城区全覆盖,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2.77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0.4户。

产业赋能基础设施有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智慧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引进建成电子配件生产制造企业1(伟弘机电),不锈钢、陶瓷、煤炭(煤焦化)、烟叶生产、热区水果、生物资源加工等产业“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开展。服务业基础设施方面,智慧景区建设快速推进,A级景区完成智慧化基础设施改造,“一部手机游云南”广泛使用。

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快速推进交通设施方面,交通出行服务设施改造工作深入推进,建成网阔道路运输动态监控平台,辅助城市公共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履行运输安全监管与服务职能,实现“精准监管、专业监管”。能源设施方面,完成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安全监控、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的“市—县—乡—矿”四级实时联网,有效提高了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服务成绩凸显已完成电子政务外网主干网络升级改造,大幅提高了整网的业务可靠性及扩展性。“十三五”末,各级各部门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初步建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政务协同效能显著提升。积极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

社会治理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创新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实时对109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整改、车辆管控、过磅征税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安全监管和税款征收双提升。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功能完备、扩展灵活、高效安全的公安大数据平台,累计建成720余路各类公共安全前端视频设备,有力支撑治安防控工作开展。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智慧城管信息化平台,推进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迹象化、精细化。

民生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初见成效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义务教育网络全覆盖,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有力支撑智慧教学应用开展。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启动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有力推动医共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充分运用云南公共文化云,推进文化馆数字化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方面,以为民服务为导向,依托云南人社12333公共服务网、云南人社APP等一批数字化服务载体,有效提升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数字生态文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字环保基础设施方面,全面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了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噪声、重金属防控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数字林草基础设施方面,深入推进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关键部位累计建成具备“可见光+远红外热成像”功能的“林业慧眼”3套,基本实现全天候的森林火情监测预警。

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仍然不足,5G网络建设商业模式、配套不足,5G应用尚需培育。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目前治理类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无法有效统筹各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产业类融合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较高。三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统筹发展、多级联动的发展合力。四是市场主体投入意愿不强,市场活力较弱。五是科研创新资源不足,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动能转换加速期、争先进位赶超期、区域地位提升期,也是把握数字化发展大势,加快“数字师宗”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机遇期。“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威胁、国际合作受阻、供应链安全等问题。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加速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迈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的融合持续加深,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字化发展的基石,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同时,当前我国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对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切实发挥其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省内形势看,当前云南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云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统一部署了全省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基建实现突破创造了条件。

从市内形势看,2021年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召开现场办公会,明确将曲靖打造成为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打造全省信息化发展高地的重要目标。曲靖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以及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和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国家、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引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快速发展。

从县内形势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全覆盖,推进物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行动,推进交通、水利、教育、医疗、公共设施、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仍大于挑战。必须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把握发展大势,加强统筹谋划,扬长补短,力争在未来五年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支撑打造省、市信息化发展高地为根本目标,以统筹谋划、重点突破为导向,以“数字师宗”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建用并举、以用促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推动融合基础设施全面突破、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协同升级,引领带动全县产业发展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民生服务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助推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助力师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加强规划协调,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统筹布局、协同联动。深入落实、紧密衔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县空间布局规划,立足重点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同地区发展实际相适应,加快弥合地区数字鸿沟,实现区域设施高效联动、协同互补。

创新驱动、融合赋能。瞄准数字技术发展前沿,加快技术创新迭代,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推进普及应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数字师宗”发展。

开放共享,融合互通。数字师AI中台”为载体,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资源复用,全面整合各类数字基础软硬件资源,推进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集成建设,加速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促使数字资源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

积极稳妥、安全可控。以需求为导向,适当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节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新型基础设施稳定可靠运行。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创新产业支撑能力快速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持续优化、协同效应不断释放,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师宗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实现行政村以上、商业中心A级以上景区、工业园区、重要交通节点、特色小镇等区域5G信号全覆盖,5G用户占比达到60%以上。打造更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应用创新平台,行业应用支撑能力快速提升。泛在感知网络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面突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重点培育一批公共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智慧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环节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不断完善“数字师宗AI中台”功能,拓展应用场景,建成一体化办公载体,政务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公路、水路智慧交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公交、出租等城市交通服务智慧化服务体系快速优化。物流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物流产业营运效能明显增强。完成重点景区数字化改造,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民生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效果显著,区域医疗中心及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校园建设快速推进。社会治理支撑能力快速增强,应急通信网络快速完善,建成应急管理综合指挥中心等设施载体。数字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生态监测、治理、服务效能快速提升。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主要指标表

发展指标

2020

2025

信息基础设施

5G基站数量(个)

359

600

10GPON端口(万个)

*

0.0164

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

*

70

互联网出省总带宽(Tbps

*

*

物联网终端接入数量(万户)

2

10

融合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万个)

*

*

公共充电桩数量(枪)

55

500

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数量(个)

*

*

三、着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一)全面打造高速智能光纤网络

建设高质量全光网络。持续推进本地骨干网络关键节点扩容和升级。适度超前部署“双千兆”网络,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重点开展新建住宅小区、商业楼宇、政企单位、工业园区等千兆固定宽带接入,提升网络承载水平。加快IPv6规模部署及原有网络IPv6改造。

(二)快速推进高速广覆盖5G网络建设

全面加5G网络建设梯次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实现城镇地区连续覆盖和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落实5G建设配套需求,推进公共建筑、公交站台等社会公共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和统筹利用,有效整合5G站址资源;有序推进铁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5G基站建设提供配套。支持开展5G网络示范应用建设。

专栏1  5G网络提升工程

5G网络覆盖建设。推动实现城镇地区连续覆盖和五龙特色小镇、骨干路网、工业园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地区5G网络覆盖。支持基于700MHZ的低成本广覆盖5G网络建设。到2023年基本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

5G应用示范建设。聚焦打造5G融合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在工业互联网、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试点示范。

    (三)大力扶持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CIM、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加快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和提升。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发展。积极联合国内一流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结合重点行业数字化、智慧化需求,谋划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算法开发平台、通用能力平台等。积极谋划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重点在制造、旅游、教育、交通等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助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提升区块链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与服务网络、测试认证平台等,提供集成开发环境与配套服务,支持区块链应用快速上线、降低开发运营成本。重点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农特产品溯源、金融服务、物流、政务、医疗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带动传统行业数字化应用发展

    四、全面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一)完善政府治理基础设施

打造数字政府核心载体。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升级,提高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支撑能力,改造现有网络架构,形成双核心、双链路、负载均衡的网络架构,逐步实现高可靠、智能化、广覆盖的“数字政府”。全力推进“数字师宗AI中台”项目建设,打造一体化、集约化基础设施平台。

专栏2  数字师宗AI中台建设

数字师宗AI中台建设围绕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搭建条块融合的有效载体和新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的目标,通过“数字师宗AI中台”这个数字底座的深度研发,打破数据壁垒、挖掘数据价值、创新数据应用、升级迭代系统,打造高品质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功能模块,推动服务和管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推进业务和事项的发现、处理、反馈、评价等功能全闭环运行,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公共服务数据平台,支撑保障“一网通管”“一网通办”,实现线上线下双融合、体内体外双循环、网格网络双联动。

升级政府运行基础设施。按照标准统一、集成联办要求,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建设,确保2023年实现“全程网办”的目标,加快信息采集、跟踪服务等网上办、掌上办,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网络和居民群众,实现“基层点单、受理交办、落实承办、日常督办、办结反馈”的回路闭环。

专栏3  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工程

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建设。升级改造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在统一建设标准前提下,采用国内先进技术,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组建视频会议专网,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组网,实现视频数据传输安全,确保视频会议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夯实数字应急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多网络相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和扩容,建成覆盖应急、消防、森防、煤监、地震、气象等部门的窄带集群通信网络,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基层应急指挥中心会场,充实应急通信指挥车、无人机等应急设备。加快“智慧应急”项目建设,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救援扁平化、智能化、一体化指挥作战。迭代完善“应急一张图”。

专栏4  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工程

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启动师宗县集群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2022年完成一期970平方米的“核心驾驶舱”部署,建成以大屏显示系统为主的核心指挥区、以一体化音(视)频系统为主的决策分析中心,以及现代化办公、电力供给、中心基础机房等设施,实现集群数字化指挥中心2.0版本打造;2023年完成县集群数字化指挥中心3.0版本打造;2024年完成县集群数字化指挥中心4.0版本打造,基本实现“多平台合一”“多网合一”。

健全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开展现有公安信息网络升级扩容,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满足新一代警务应用发展需要。持续扩大“雪亮工程”、天网工程覆盖区域,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网络,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继续推进公安系统新一代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标国内先进经验做法,以分层解耦、服务实战为总体方针,以“一中心、两支撑、三平台”为总体架构,建成新一代公安大数据平台。

建设数字环保基础设施。以环境大数据分析为导向,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数据汇、共享、融合管理机制,汇聚各类环境数据以及污染源监测、排污许可、行政处罚、固废危废管理等多种数据,有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融合、共享。

专栏5  数字环保基础设施工程

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以应用场景驱动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构建数据服务业务中间层,完成信息资源规划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集成整合与管理服务。动态构建环境资源目录管理,数据资源管理,集成融合,质量控制,生态环境领域共享交换,形成一个可用、可见、可管、可决策的大数据平台,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数据管控与分析支撑能力。

完善智慧水务基础设施。以数字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推进智能感知设备、网络建设,实现供排水数字化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覆盖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防洪城市等的“三维立体空间一体化”数字水感知体系,实现对重要河流及饮用水源地、水库等水文、水位、水质、气象监测、视频监控数据的实时采集。建设高度复用的水利信息化硬件支撑基础,实现水利业务网络和视频会商系统全覆盖,水利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为安全监管和业务办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专栏6  智慧基础设施工程

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可视化三维地理信息对所需管控区位的各类监控、水质水位、流量位移等传感单元进行叠加,并通过一体化管理站向“数字师宗AI中台”流程系统对相应所需处置的工作任务进行自动化派单处置,更高效的实现小型水库水舆情管理研判。

构建数字林业基础设施。以数字林长制管理为抓手,推进林草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林业智能感知设备、网络建设,构建林草“三维立体空间一体化”监测体系。围绕数据、技术、制度、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林业大数据标准规范建设,对存量数据进行汇聚和清洗,增量数据由数据采集相关单位通过迁移或接入数据管理系统。

建设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以一张底图为基础,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

专栏7  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以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为支撑,以数据和分析处理服务为核心,建设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自然资源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建成部门联动、开放共享、安全高效的分布式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内部满足行政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监测监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业务的需要,同步融入“数字师宗”体系,支撑全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服务的要求。通过整合国土空间基础服务、通用应用服务以及专题服务,建成和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应用服务机制,形成有机融合、互相贯通、前后一体的管理业务体系,提高自然资源和规划业务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

推进泛在感知体系建设。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聚焦窄带物联网、增强机器类通信、远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通信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工业园区、城市路网、公交场站(站台)、社区街道、水库、湖泊、水电站、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推进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物联网设备布设,开展物联网行业应用创新。支持各部门、企业搭建开放式物联网泛在接入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促进物联网设备、通信网络和数据的共建共享与开发应用。大力推进“智慧杆塔”建设,实现路灯、视频监控、5G基站、充电桩、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设备等多功能融合于杆塔。提升车载终端、手持终端、通讯设备、作业车辆等作业设备的智能化应用水平,构建可实时感知、快速响应、持续监管的前端感知网络。

推动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升级。“数字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重点场所、主要道路、重要区域和治安复杂的乡村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扩大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覆盖,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农村的应用推广,将政务服务办理下沉到行政村,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积极探索“互联网+平安建设”“互联网+信访”“互联网+调解”“互联网+基层自治”“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等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健全乡村数字服务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优化以县城为中转、以乡村服务站为基点、以到户配送为终端的城乡一体化综合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教育,促进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化。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推进政府主导、符合分级诊疗制度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推动互联网与乡村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和地理标志深度融合,大力发“网红”农产品“直播经济”,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健全网络、电力、广电、邮政等农村服务点建立覆盖各乡镇(街道)的电商网点和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8  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工程

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力、广电、邮政等农村服务点,构建覆盖各乡镇(街道)的电商网点和服务体系,推进贯通县、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县级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功能齐备的农村信息化管理平台及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信息和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辐射。

直播传媒孵化基地建设。“直播电商+特色产业”“网红经济+县域品牌”为方向,针对地方特色文化、产品,通过直播间、直播演出、直播综艺等形式举办电商节、电商日、促销季等主题电商活动,提升乡村电子商务经济收入。

    (三)构建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

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不锈钢、陶瓷、煤炭(煤焦化)、绿色铝精深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等优势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高速率、低时延、安全可靠、灵活组网、时间敏感的工业互联网和窄带物联网。以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5G、软件定义网络(SDN)、AGV、边缘云等技术对企业内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生产、管理、运营等要素互联互通。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本地优势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集成应用服务和协同制造支撑服务。

专栏9  工业互联网发展工程

智能制造改造建设通过引进先进企业数字生产技术,以“数字+产业”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围绕不锈钢、陶瓷、煤炭(煤焦化)、绿色铝精深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装备数控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智能化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数据监测网络,强化对环境信息、土壤情信息、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等数据的采集监控。汇聚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等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筹技术,实现农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农产品全链路溯源等功能,提升农业管理和决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向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市场价格等基础数据“一张表”

专栏10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工程

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县级农业全程生产、经济金融、新技术推广、农村公共服务等数字化技术服务体系。完成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平台联网,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推动更多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逐步实现一码扫描、全程可溯,努力建成全县物联网农业安全监管平台。

打造绿色能源基础设施。依托“数字师宗AI中台”,构建能源数据专题库,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的采集范围,提升能源统计、分析、预测等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度。推进“多表合一”建设,推进能源网络与物联网之间信息设施的连接与深度融合。对电网、气网、热网等能源网络及其信息架构、存储单元等基础设施进行协同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复用,避免重复建设。推动面向企业及公众的互联网+能源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智慧用能、办能、查询、投诉等一站式服务水平。酒店、机关单位、学校等停车场,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原则和“干线联动、点状布局”思路,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积极推行车电分离模式,构建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发展智慧矿山基础设施。加快矿山“五化”建设,在采掘(剥)、供电、供排水、通风、主辅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智能优化提升,推进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作业,实现传统煤矿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建设煤矿产运销业务协同、决策管控、一体化运营等智能化应用,对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矿井,优先开展智能化采掘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

专栏11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

智能电网建设。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重点解决现网重过载主变、重过载线路问题,根据区域负荷新增情况,开展变电站新建、扩建、改造工程,满足新增负荷供电需求。结合新增布点优化片区网架,进一步强化网架结构。构建智能、高效、可靠的配电网,实现消除电网风险、营商环境电力保障、电网薄弱区域网架提升。

充电桩建设。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原则和“干线联动、点状布局”思路,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积极推行车电分离模式。

“五化”煤矿建设。加快推进煤矿整合和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五化”矿井建设,打造集约、安全、高效、绿色能源保障基地。

提高数字交通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广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加快整合各种运输方式及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务,提供更加精准、实时、个性化的行程规划、换乘信息、来车预报等服务,积极探索旅客联程运输电子客票。实现“智慧停车”“数字公交”“电子客票”与“数字师宗AI中台”无缝对接推动交通消费“无感通行、无现支付”。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建设建设支持车路协同的感知、通信、边缘计算基础设施。搭建完善的智能路网设施体系,助力出行服务、物流运输、交通管理等智慧交通应用创新。

专栏12  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智慧公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现有城区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平台及城市5G基站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对公交站点部署电子站牌,实现站台信息可视化、车辆位置实时化、公共信息展示、站台安全监控、客流调查和调度等服务功能。推动公交智能平台接入“数字师宗AI中台”,提升群众出行的便利化、智慧化水平。

构建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具有短程通信、电子标识、高精度定位、自动监测等功能的智能运输和装卸装备部署,配套搭建综合仓储、运输、配送管理平台,实现对物流园区货物、车辆、装卸机具、仓储设施的实时跟踪、智能配货、协同调度。建设综合物流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物流信息平台,接入物流枢纽、物流企业和有关数据资源,提供公共信息一站式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建设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构建“通+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专栏13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工程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积极发展道路货物运输网络平台,有效整合运力、仓储、配送、技术、人力等物流资源,不断提升货运物流组织化水平。探索多式联运信息化发展,逐步推进铁路、公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鼓励不同类型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

    (四)构建民生服务基础设施

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加快现有社区智慧化改造,推动新建小区智慧化建设,提升社区智慧治理、智慧服务水平。完善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宽带接入能力,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社区物联基础设施部署应用,全面建设社区智慧安防系统。加快社区综合管理系统与现有业务系统的融合互通,深化社区网格化数字管理模式应用,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全面提升社区网格便民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部署智能化自助服务一体机设备,不断规范社区管理工作、增强社区管理能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打造智慧社区应用示范点,构建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涵盖基层政务服务、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等功能的社区服务网站及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一体机平台、设施。

专栏14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工程

“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对智慧社区服务中心机房电力、网络、LED大屏等进行整改,增加智慧社区终端设备;在社区数据汇聚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全面集中治理,使得数据统一、标准、真实、正确,进而保证数据具备分析挖掘的价值;面向居民用户提供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便民服务、物业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消费支付等业务服务领域功能模块。

打造数字医疗服务设施体系。全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实现医疗系统、医保系统、集采系统监管系统一张网”,建设健康师宗大数据平台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系统,并融入云南省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省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管、全民健康信息、患者服务公立医院采购服务与监管应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一体化医疗建设,持续深化医联体合作形式,加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深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

专栏15  数字医疗基础设施工程

医疗中心信息化建设。建设医疗中心信息化系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医疗中心互联互通、一体化管理、高质量协同发展;实现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汇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智慧、医保支付更加便捷。

推广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按照“万兆主干、千兆到校、百兆到班”要求,加快建成“四全两有”(全覆盖、全高速、全应用、全管控,有专用通道、有校园网络)教育网络体系。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一屏两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多媒体互动设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班的覆盖工作,推进1+N设备在学校的建设,探索“智能学习终端”在中小学的应用。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和制度,实现教育数据的有序汇聚、共享开放、融会贯通。全面推进教师、学生、教材、课程等资源数字化进程,完善各学段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数据分析,支撑提升教学质量与个性化教育水平。

专栏16  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工程

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成“万兆主干、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教育光纤网络体系,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同步覆盖。加快推广多媒体设备、教室智慧黑板、常态化录播系统筹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支撑现代化教学应用开展。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学校进行技术防控。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应用融合创新应用,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应用,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主动性。

完善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完善A级以上旅游景区4G5G网络覆盖,利用物联网、AR/VRAI、边缘计算、C-V2X“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赋能旅游服务。推进A级景区闸机、广播系统、电子显示、管理系统、观光车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景区智慧交通、智慧酒店、智慧厕所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研学旅游数字化建设。普及旅游景区数字地图、线路推荐、数字语音导览等数字化应用服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田园风光、康体养生、休闲农业、自驾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专栏17  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工程

智慧景区建设。4A级景区的导游导览、慢直播、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电子闸机、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图片更新等上线要素。

数字小镇建设。加快推进五龙水生态小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电子闸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脸识别、全息影像、智能引导等技术应用,实现旅游消费数字化升级。

    五、积极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一)积极建设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依托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活力。以园区为基础带动新基建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特色重点产业载体、集聚区建设,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建设一批特色重点产业集群。

(二)大力布局科研科教基础设施

加快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重大科学创新平台与应用发展的研究平台,积极培育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开发实体,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规划落地。积极对接市内外高校和龙头企业,谋划设立实体化研究中心,为新基建发展提供常态化、定制化的发展咨询服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平台载体。

六、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开放与安全可靠

(一)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结构,立足地区优势、强化核心引领、注重差异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

以丹凤、漾月、大同街道为全县发展核心,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打造智慧市政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样板,提升社会发展数字化水平。

(二)支撑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快补齐光纤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短板,积极探索农村5G创新应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加快推进“雪亮工程”,融合平安乡村平台,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生产、电商物流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完善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直播带货、线上超市等新业态培育,激活农村消费,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三)推动开放布局合作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搭建一批服务产业发展与创新合作平台。聚焦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积极争取联合知名跨境电商企业打造一批跨境电商平台,服务本地产业“走出去”。

(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推进依法治网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涉密网络分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安全评估等工作,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电子政务、工业控制系统、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监测预警、安全防护能力,实现基础设施运行状态、风险隐患实时感知、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坚持“平战结合”,构建常态化、制度化安全风险评估、快速应急响应及处置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业务培训、技术防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的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相关法规,加大对蓄意破坏新型基础设施的惩罚力度。加强环境安全防护,对新基建设施、系统所在的环境提供区域性保护和灾难保护等安全保护。切实保障设备安全,加强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保障新基建设备长期安全运行。加强人员安全培训,提高相关责任人安全意识,避免物理窃取、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人为错误事件发生。

专栏18  数据与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工程

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建设。运用入侵检测、入侵防御、页面可用性检测等技术,全方位加强对重点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态势的感知,实现对安全漏洞、威胁隐患、高级威胁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的快速监测识别,建立集监测、预警、通报、处置、反馈为一体的指挥平台。

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利用爬虫、文本识别、语义识别等技术,实现对互联网信息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处置,为互联网内容管理、舆论引导等提供技术支撑,维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网络安全服务建设。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监管工作,做好各单位的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实现机房、互联网、局域网、电子政务外网、终端设备等网络安全整体打包服务。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不利环境影响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局部不利影响较弱,主要体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废渣废水废气等以及在部分工程建成后存在的极少量电子辐射影响,经分析验证,这些影响是暂时且可控的,只要在项目实施及运行过程中充分重视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标准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或避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不存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规划是可行的。

(二)消除和减轻不利环境影响采取的措施

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严格落实生态空间保护要求,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优化工程方案设计,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减缓和补偿措施,坚持节约优先和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强跟踪监测评估,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加强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八、风险评估

为有效规避、预防、控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根据《云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7号),对本规划中的决策事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法律纠纷、财政金融、技术安全及网络和数据安全等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风险因素分析

社会稳定风险。规划新建的数据中心、5G基站等,涉及征地拆迁、场地占用等关乎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的事项,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上访、集会、阻挠施工等社会不稳定事件。

生态环境风险。本规划涉及建设内容多数为数字化项目,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以及电磁辐射、设备噪声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法律纠纷风险。规划新建的数字化项目建设涉及地方政府、投资主体、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多方合同合作关系,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和风险分担,任何环节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法律纠纷。

财政金融风险。规划新建的数字化项目中,部分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由于缺乏商业模式,投资周期长、经济收益低,通常由各级政府出资主导建设,容易增加财政负担,产生财政金融风险。

技术安全风险。规划涉及多种新兴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在新技术调研、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于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行性估计不足,容易产生技术安全风险。

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规划涉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采集政府、社会等多渠道数据资源,在数据存储、传输、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管理不当、受到网络攻击等原因,出现数据泄露、数据丢失等问题,造成数据安全风险。

(二)风险应对措施

社会稳定风险应对措施。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科学论证,合理设计,控制拆迁影响规模,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强化拆迁前期工作,深入调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拆迁与安置规划。严格落实建设拆迁补偿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充分排查风险因素,科学评估风险等级,强化评估结论应用和地方政府维稳责任。

生态环境风险应对措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开展无线通信设施建设的评估、监测等工作,保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满足国家要求,如果发现有超标现象,及时责令建设单位进行整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要求,采购使用高效低噪声设备,以降低噪声环境影响。

法律纠纷风险应对措施。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契约意识,维护政府信用。加强对投资主体监管,明确投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和落实项目执行单位管理制度。规范合作行为,完善合同约定事项。项目合作应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明确界定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违约处理、争议解决等内容,提前预防法律纠纷风险。

财政金融风险应对措施。创新数字化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建立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制度,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及时应对和处理。

技术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对新技术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行性。对部分新技术,在部署前进行充分实验后再予以实施。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形成规范化、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和设计文档,指导工程建设并备案。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规划设计。

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适应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深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推广信创产品应用。

(三)风险等级评定

本规划在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规划存在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法律纠纷、财政金融、技术安全、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具有可控性。在充分落实前述风险应对措施后,确定本规划综合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项相关工作分管领导担任专项召集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统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要素资源配置等,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重点领域县直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工作力量,各乡(镇、街道)配套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及主责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多措并举、高效有力的数字化统筹推进机制。对标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统计标准、口径,形成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并建立常态化更新、跟踪机制,强化项目纳统、督促工作。以规划为基准,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综合考核、督查重点内容,每年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项目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培育市场主体

建立市场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推进新基建交流与合作,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充分发挥国有资源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国有资本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模式,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优选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资的形式开发运营资源,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帮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实现共赢。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依托专业企业开展政府数据应用,以政用市场发展带动新基建市场需求增长。

(三)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改善和提升发展环境,构建良好市场化营商环境,激活新基建发展潜能。实施负面清单与鼓励类目录相结合的政策,放宽新基建准入,完善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激发新基建投资活力。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健全各类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衔接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多规合一”体制机制,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电力、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专用通信网基础管线的共建共享。贯彻《关于免费开放公共资源支持5G基站建设的通知》(云通信局联发〔20203号)文件的相关精神向5G基站免费开放公共资源,简化灯杆等市政基础设施利用审批流程,加快通信机房、通信弱电箱、光缆交接箱、通信管道等5G配套设施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用电审批及土地产权证办理程序,为新基建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实施效率。强化要素支持,制定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在用地、用能、用电以及财税、金融等资源要素上优先保障,切实降低新基建项目运营成本。鼓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法依规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开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降低用电成本。支持具备条件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依照国家标准开展转供电向直供电改造。重视舆论引导,制定宣传推广计划,积极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示范效应。

(四)拓展资金渠道

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保障新基建资金来源。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省、市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等,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等细分领域扶持政策。探索设立师宗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地方国企和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加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推动银企项目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基建重大项目及配套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政沟通协调,提高新基建项目相关审贷和放款效率。设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复制性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示范项目依法给予奖励。


政策解读:《师宗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