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师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师宗县发展和改革局
  • 2022-03-10 11:17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主要成就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理念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节  推进“多规合一”

第三节  空间发展布局

第四章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第一节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第二节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节  构建能源通信保障体系

第六章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

第二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  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第七章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第一节  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

第二节  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

第八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三节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节  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第九章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节  推进科技创新

第三节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

第十章  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第二节  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第十一章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四节  加强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二章  构建平安法治师宗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三节  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政策保障

第三节  规划统领

第四节  规划实施

附注:师宗县“十三五”规划名词注释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阶段,也是师宗县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格局中有所作为的关键五年。

本《纲要》依据中央、省委、市委相关要求和《中共师宗县委关于制定师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制定,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等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反映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充分体现“四规”乃至“多规”合一,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共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和城镇带动战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103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38亿元,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5亿元,年均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亿元,年均增长15.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10元和9181元,年均分别增长10.9%、19.4%。烤烟、中药材、经济林、畜禽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初具形态。师宗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煤焦化、冶金、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六大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巩固。凤凰谷、菌子山等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得到突破性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累计投入资金约5.1亿元,开工建设江召高速公路师宗段,完成新师线改建和发蒙、梭峰等5个渡口改造及乡镇客运站点、通行政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所有乡镇110个行政村道路硬化,自然村通路率达98%,公路通车里程由2010年末的1420公里增加到1582公里。实施“兴水强县”战略,累计投资14.59亿元,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1万余件,小河水库、小务龙水库、溜子田水库—小跑午引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投入使用,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水利化程度由2010年的21.9%增至25%。能源保障进一步加强,程子山风电实现并网发电,完成10Kv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通信条件持续改善,3G、4G通信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率达到99%。

三、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

城乡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完成县城文化路片区、荣海新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和5个城区专项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9%。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资25.2亿元,基本建成荣海新区5条主干道,顺利推进文笔公园、丹凤路提质改造一期等工程,启动实施城市供水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五龙、竹基等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实施65个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3个市级新村庄新社区、57个县级重点村建设。

四、脱贫攻坚工程稳步推进

积极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推进产业扶贫、扶贫安居工程、雨露计划、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贫困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整合各类资金6.9亿元,完成葵山镇“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五龙、龙庆、雄壁3个贫困乡整乡推进,大厂、束米甸等33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实施马背冲、小羊街、小独龙等255个自然村(组)的整村推进、省级扶贫重点村、革命老区、易地搬迁建设。到2015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

五、社会公共服务全面改善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投资4.25亿元,新建校舍32.8万平方米,启动投资42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师宗一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已顺利通过省级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6.1%,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63%,99.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6%,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医院和县中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县医院整体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县中医院整体搬迁正式启动,彩云、雄壁等乡镇卫生院住院楼修建完成,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县医院成功组建医疗联合体,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文体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投资2280余万元,完成全县1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11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建成3个文化惠民示范村、15个文化活动广场,完成高良苗族踩花山省级传承项目申报;累计投资2246余万元,完成石湖公园体育运动中心、标准体育场改扩建及乡镇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后14次参加省级体育运动比赛,获得41枚金牌。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开发就业岗位9953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3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360人,发放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31388万元,扶持创业5749人。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五险参保人数达95199人。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森林师宗”建设,编制完成《师宗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森林管护、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完成8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森林覆盖率达53.8%。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依法关停低产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6户,淘汰落后生产线8条,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19家煤矿企业矿井水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以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七、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租用建设,10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建成110个村级为民服务站和794个村(组)为民服务代办点,县乡村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殡葬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工作,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规划体制改革,被列为县城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全省“四规合一”试点县。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项目储备和包装,累计包装产业招商项目150个,引入县外国内资金183.79亿元,利用外资2450万美元。

八、平安法治建设全面加强

推进“平安师宗”建设,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县、乡、村三级实现安全责任全覆盖,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逐年下降。奋力推进“法治师宗”创建,“法治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达70%,“法治创建示范单位”达70%,“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70%。

1-1  师宗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目标

2015年完成

完成率(%)

备注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

亿元

51.48

105

12.6

103

16.2

98

统计局

第一产业

亿元

18.55

24

6

36.8

18.9

153

统计局

第二产业

亿元

20.03

52

14.8

36.3

14.8

70

统计局

第三产业

亿元

12.9

29

13.9

29.9

15.6

103

统计局

人均生产总值

13298

24277

12.9

25489

13.9

105

统计局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3.85

110

20

95.4

16.7

87

统计局

财政总收入

亿元

6

15

20.1

8.9

9.8

59

财政局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92

8

22.8

5.38

13

67

财政局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43.4

75

11.5

81

13.3

108

人行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5

16

15.3

16

15.3

100

商务外事局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3.48

5.5

9.6

9.61

22.5

174

文广旅游局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1 

2.1

16

1

47.6

文产办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

50 

56.2

6.2]

54.1

4.1]

96

工信局

森林覆盖率

%

53.8

60

6.2]

53.8

90

林业局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3.93

控制在上级

下达指标内

4

0.07]

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工信局

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

%

5.2 

12.8

7.6]

环保局

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

%

4.9

18.6

13.7]

环保局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0

90

10]

95

15]

105

环保局

垃圾处理率

%

90

95

5]

95

5]

100

住建局

污水处理率

%

85

90

5]

90

5]

100

住建局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84

6100

10

9059

19

148

统计局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50

22300

8.2

24751

10.5

111

统计局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0

40

10]

38

8]

95

住建局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2

4

0.8]

3.4

0.2]

115

人社局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53

55

2]

96

43]

174

人社局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6.5

  

6.72

0.22]

96

卫计局

万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控制率

32.5

30

-1.6

45.5

7

48

公安局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层次不高

发展不足仍是主要问题,总体实力不强,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48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8亿元,财力仅能保运转,支持发展的财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两高一资”型重工业比重较高,产品以原料型资源型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烤烟、粮食等传统产业比重大,农业庄园经济起步晚,现代农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第三产业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主,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流通、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群众需求不协调。

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条件薄弱

道路等级低,质量不高,村组道路硬化不足,景区景点道路连接程度低,旅游环线建设滞后;骨干水源工程少,引调水渠道不畅,山区、半山区农田灌溉与“五小”水利工程覆盖率不高,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县水利化程度仅为25%;能源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结构单一,天然气推广利用任务艰巨;乡村有线电视、农村宽带覆盖率低,4G网络推广程度不高;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给排水、地下管网建设滞后,水厂供水能力不足,供水设施老化。

三、优势资源开发不够,利用率低

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战略装车点配套设施缺乏,目前年吞吐量仅为设计载能的5%,交通区位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凸显。煤炭资源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价格下跌,且煤炭产业处于转型升级中,全县煤矿复产难度加大,下游产业少,生产工艺落后,加工转化率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开发不足,配套服务设施缺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与其他县域旅游发展结合度不够,与特色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融合度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发展优势,旅游综合收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低。

四、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保障不足

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亟待完善。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水平落后,创新型人才缺乏,开发就业岗位不足,保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存在布局不合理、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县城,农村学前教育、医疗卫生等软硬件设施薄弱、缺乏,影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的红利、创新的活力、消费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实施,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全面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师宗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面临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困境,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双重任务,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深化改革与安全稳定的双重考验,必须放大机遇、应对挑战,抢抓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开创“十三五”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面临的机遇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六个一体化”建设,将推动师宗县深度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精品农业庄园、农业园区、区域性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进程,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全省“五网”建设带来的机遇。云南省推进五大基础网络建设,为师宗县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滇中铁路环线、南昆铁路复线改造、江召高速、曲靖麒麟至文山丘北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助推师宗融入昆明两小时经济圈,同时也为师宗提升区位优势,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末,国家要建成惠及全社会各族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计划,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措的实施,将为全县贫困乡、贫困村的脱贫摘帽,贫困户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7.2万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师宗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曲靖市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确定的62个城市(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按照试点的要求,将推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试点,为师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重要机遇。同时师宗县被定为国家深化县城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城市综合建设等方面将先行先试,并将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优先支持,为师宗县城市综合建设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转型发展压力巨大。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师宗县产业发展一直以资源型、高耗能型为主,特别以煤化工、冶金等为代表的相关产业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替代型、接续型产业尚未完全形成,且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还未建有研发中心,专利技术屈指可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压力巨大。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随着主体功能制度的严格执行,师宗县除丹凤、漾月、大同街道和竹基镇外,其它乡镇作为限制开发区中的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空间受到较大限制。“两高一资”型工业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尚未有效改观,水质、土壤、大气环境和重金属污染隐患较大。国家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行“双控”,对主要污染排放指标也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师宗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上,随着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各城市竞相发展,对市场和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师宗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优、基础设施薄弱,且在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与周边县(市)具有同质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与周边城市差别化发展,形成大区域和县域共赢发展局面面临较大压力。

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相应的小康指标,师宗县部分指标情况距小康标准差距不小,达到全国小康标准困难巨大。且师宗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7.21万人,贫困发生率16.8%,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解困难度大、成本高,脱贫农户因病、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到“十三五”末,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较大,任务艰巨。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对曲靖七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师宗县建成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省出海入滇的重要物流基地。

第二节  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增强冶金、建材、生物资源开发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秉持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城乡、物质与精神等重大关系,瞄准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弥补发展短板,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生态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贯彻“生态、绿色、循环”理念,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植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用好师宗交通、区位、自然优势,用好国家、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融入并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深度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跨区域、多领域、多形式合作,打造开放、包容、活力师宗。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一、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依托昆曲绿色经济带建设,立足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依托农业发展,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动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商贸餐饮、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服务促消费,以消费助推农业、工业、服务业升级,形成生产、加工和消费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努力在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上闯出一条一二三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之路。

二、云南省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围绕“逐梦珠江源纵情山水师宗”旅游形象主题,深入推进以菌子山、凤凰谷为核心的“生命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以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精品庄园、主题庭院和星级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观光型旅游向康体运动、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旅游转变。按精品路线规划,加强与文山、红河、贵州等地旅游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把旅游业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点产业之一,把师宗建成“生态奇景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民族风情体验”相融合的省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云南省出海入滇的重要物流基地

紧抓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建设机遇,推进南昆铁路复线、江召高速、曲靖麒麟至文山丘北高速公路师宗段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铁路、公路和水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师宗在滇中、滇东南地区进入北部湾、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的节点作用。全力推进战略装车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交通物流产业园区功能,把师宗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区域物流节点和“滇东旱码头”,力争建成云南省出海入滇和联动滇中产业新区、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湾、珠三角等区域的重要物流基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到2017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县,坚持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经济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质量效益全面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得到巩固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产比重由2015年的35.8:35.2:29调整为30:40:30;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巩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基本建成云南省出海入滇的重要物流基地。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协调发展理念得到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集镇、特色集镇、美丽乡村建设为支撑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坚持,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力争达到55%。生态红线保护得以加强,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CO2排放量持续下降,SO2COD、氨氮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000元和15260元;以创业带动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设施设备条件,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国家放开二胎等计划生育政策得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

2-1  师宗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类型

指标

2015年

2020目标

年均增速(累计)

指标

属性

备注

创新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3

175

10左右

预期性

统计局

人均生产总值(元)

25489

40821

9.9

预期性

统计局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5.4

236

20

预期性

统计局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38

9

10.8

预期性

财政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6

28

12

预期性

商务外事局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39

40

1]

预期性

统计局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0.43

1.1

0.67]

预期性

工信局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9

2.8

0.9]

预期性

工信局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54.1

68

13.9]

预期性

工信局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93

3

2.07]

预期性

文产办

协调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8

45

7]

预期性

住建局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6.8

40

3.2]

预期性

公安局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751

40000

10

预期性

统计局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59

15260

11

预期性

统计局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69.22

80

10.78]

预期性

水务局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8

3]

约束性

卫计局

人社局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55

60

5]

约束性

人社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96

99

3]

约束性

人社局

绿色发展

耕地保有量(万亩)

115.7

控制在上级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土局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95.5

约束性

国土局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3

按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工信局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54

64

10] 

预期性

农业局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4

控制在上级

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工信局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5.9

约束性 

工信局 

SO2排放降低率(%)

18.3

约束性 

环保局 

COD排放降低率(%)

12.8

约束性

环保局

氨氮排放降低率(%)

19.7

约束性

环保局

氮氧化物排放降低率(%)

9.9

约束性

环保局

森林覆盖率(%)

53.8

55

1.2]

约束性

林业局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570

660

90]

约束性

林业局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8

3]

约束性

住建局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95

5]

约束性

住建局 

开放发展

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万人)

130.38

200

8.9

预期性

文广旅游局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9.61

35

29

预期性

文广旅游局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20

1300

20

预期性 

商务外事局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900

1450

10

预期性 

招商局 

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亿元)

72

127

12

预期性 

招商局 

共享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35

7.21] 

约束性

扶贫办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1

0.5]

约束性

人社局

城镇调查失业率(%)

3.4

4.3

0.9] 

预期性

人社局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2036

10000]

预期性

人社局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6.6 

90

3.4]

预期性

教育局

学前3年毛入园率(%)

86.1 

90

3.9]

预期性

教育局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2.6 

3

0.4] 

预期性 

卫计局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0.9 

1.2

0.3]

预期性 

卫计局

每万人拥有执业律师数(人)

0.21

0.45

0.24]

预期性

司法局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2.9

5 

2.1] 

预期性

工信局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引领,发挥城乡规划的基础综合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控制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约束作用,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本着管住底线、拓展空间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立足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发挥丹凤、漾月、大同街道和竹基镇作为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推进城镇、人口、产业集聚;结合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发区范围,加强空间开发负面清单管理。

二、发挥三类空间引导作用

(一)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

师宗县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为3.26%,国土空间开发潜力较好区域主要集中在丹凤、漾月、大同街道,不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主要分布在龙庆乡、五龙乡、高良乡。结合师宗县自然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确定2020年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宜控制在4%以内。

(二)科学划定三类空间

基于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现状地表分区,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以三类空间布局为引导,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结构。

城镇空间。主要承担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包括丹凤、漾月、大同街道和各乡(镇)集镇,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2%左右。提高城镇空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工矿用地建设空间和新区建设的用地比例,加强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充分发挥县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进园区,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全县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和人口聚集区。

农业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集镇和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左右。严格建设用地管控,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强化农地保护,保护基本农田;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成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等功能,主要分布在五龙乡、龙庆乡、高良乡、自然保护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7%左右。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严控开发活动,对禁止开发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强制保护;加强林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提升生态空间服务功能。

三、用途管制

将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全县处于地震断裂带周边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划为负面清单管理范围,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分类、分区、分等级保护。

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菌子山自然保护区、翠云山自然保护区、丁累大箐自然保护区、秃沙箐自然保护区以及县城周边重点生态保护区。该区域重点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原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

南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核心景区内禁止建设宾馆、疗养院等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

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包括东风水库、大堵水库、溜子田水库、小石山水库等。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完成“两污”和农药、化肥、薄膜、畜禽污染等方面治理。

第二节  推进“多规合一”

一、建立基础数据库

制定统一的空间数据标准,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涉及空间要求的各种信息要素纳入统一的空间体系,推进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图,充分体现各类规划的管控要求,建立空间坐标统一、管控方向一致、多规协调的数据库。

二、加强三线管控

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以三类空间为导向,统筹考虑县域空间管制要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先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师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为基础,结合上级下达的耕地指标要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红线范围占国土面积的23%左右。

严格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协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将菌子山自然保护区、翠云山自然保护区、丁累大箐自然保护区、Ⅰ级保护林地、Ⅱ级保护林地和东风、溜子田、大堵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缓冲200米划定为生态保护控制线,控制线范围占国土面积的5.8%左右。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规模预测,结合师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以及师宗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各乡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工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到2020年,师宗县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左右。     

三、推进规划协调

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导向,以“三线”为底线,在“三类空间”引导基础上,建立多规协调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性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重点发展地区(丹凤、大同、漾月三个街道)和重点建设项目需求,引导中心城镇的集聚发展;优先确保重要民生设施、市政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尽量确保符合城镇发展方向的重大经营性项目的落地要求。处理好涉及空间要素的其他专项规划与三线、三类空间的衔接,合理安排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布局。预留一定国土空间,保障集镇、村庄建设用地需求,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数据库成果应用

以建立“一个战略、一张蓝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为目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引领,以“多规合一”数据库为支撑,形成相互协调、管控一致、互为补充的规划大数据系统。应用规划大数据系统,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构建规划衔接整合平台和业务系统,建立部门共享的数据终端,实现规划及项目实施信息及时更新和共享,最终实现基础数据同平台、审批流程同平台和监督管理同平台的“一站式”服务。

第三节  空间发展布局 

综合考虑县域区位、资源、产业、城镇、交通等发展要素,对县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一心”。以丹凤、漾月、大同街道为全县发展核心,充分发挥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强化县城在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功能。承担全县主要公共服务、要素聚集、物流集散、信息交流等城市功能。突出县城对全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核心城镇功能。

“三轴”。“昆明—师宗—罗平—贵州兴义”、“红河—师宗—广西”、“曲靖—师宗—文山、广西”发展轴,依托南昆铁路、国道324线(G78汕昆高速),联动县城各组团建设片区、大同工业园区,连接相邻的陆良、罗平、泸西、西林、丘北、贵州兴义,是促进师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带,是师宗县实施区域竞合战略,融入滇黔桂区域合作的主战场。

“三区”综合产业发展区,以丹凤、大同、漾月、雄壁为主,进一步统筹规划国土空间,促进人口聚集,建成产城融合的主要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和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发展区,以彩云、葵山、竹基为主,强化科技支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中连片发展以特色、高效为主的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效益。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以五龙、龙庆、高良为主,突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线路建设,构建以文化旅游业、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促进农村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第四章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立足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特色经作、山地牧业、高效林业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和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集成应用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业样板区、创新农业发展示范区。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将师宗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滇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农产品供给基地,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

一、产业重点

优质粮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大型灌区工程,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发展优质稻8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25万亩,“双低”油菜种植30万亩,优质杂粮种植6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12万亩,麦类种植16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

特色经作。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做好热区水果品种引进、低产果园改造,发展精品果园3.9万亩,重塑“热果之乡”。围绕薏仁系列产品加工,组织发展薏仁种植10万亩,全方位开发打造云南“薏仁之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蔬菜加工为依托,发展蔬菜种植33万亩,实施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蚕桑种植2.7万亩。建设优质鲜切花示范基地和食用玫瑰基地1.5万亩,发展名特中药材0.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山地牧业。巩固和发展生猪生产优势,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禽蛋产业,重点发展规模肉牛、肉羊养殖场40个,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5个,万羽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场10个。2020年,全县出栏肉猪140万头,肉牛12万头,肉羊30万只,家禽320万只,实现肉类总产1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高效林业。巩固现有速生丰产林基地,提高林分质量,重点建设木本油料林、珍贵用材林、林下种养殖、木材深加工基地。优化种植结构,五龙、高良、龙庆以发展杉木、湿地松、油茶、珍贵用材林为主,丹凤、大同、漾月、雄壁、竹基、葵山、彩云以发展川滇桤木、核桃产业为主。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到2020年,建成30万亩木本油料林基地、10万亩林下种养殖基地,10万方木材深加工基地,实现产值15亿元。

淡水渔业。充分利用库塘水面和优质冷流水资源,发展鲟鱼和特色淡水鱼500亩,库塘养殖2万亩,发展稻田养鱼0.5万亩,建立和完善五洛河鱼类资源保护区,实现产值2亿元。

开放农业。大力实施出口基地备案工作,加快建设蔬菜、柑橘等一批外向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庄园、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面向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基地和粮食、蔬菜、肉类保供基地。2020年,出口基地备案面积达15万亩以上。

二、产业布局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循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构建“两区”、“十园”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两区”。一是以彩云、葵山、雄壁、竹基为主的高效集约、三产融合的庄园型、保供型、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运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稳定粮食安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以五龙、高良、龙庆为主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以水果、山地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以黑山羊、肉牛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以核桃、油茶等为主的高效林业,加强生态品牌创建,完善“三品一标”认证,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外向度,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十园”。建设以师宗小黄姜、足法辣椒为主的外销型蔬菜生产示范园2个,建设以薏仁米、石斛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示范园2个,建设以热区水果、猕猴桃为主的水果生产示范园2个,建设以鲜切花食用花卉为主的花卉生产示范园1个,建设以生猪、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3个。

专栏4-1  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及项目

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工程。围绕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做好农机化推广,提升烟叶品质。建成中烟、红塔、红云红河等卷烟生产企业的供应基地。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无公害蔬菜、优质稻(贡米)、优质杂粮、优质水果、薏仁

、优质油菜、优质蚕桑、中药材标准化、优质马铃薯、花卉、加工型辣椒、水生蔬菜等基地建设项目。

农产品质量及品牌建设工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点打造“黑尔糯米”、“高良薏仁”、“五龙小黄姜”、“足法辣椒”、“凤凰谷”、“瑞普瑞”、“云雄”、“古一”、“塔旗”等商标。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个以上、绿色食品4个以上、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以上,注册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云南著名商标10件以上、曲靖知名商标20件以上。

农业庄园建设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工程,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区改造提升,推进师宗县休闲渔业园区项目、云南丰收源新农村精品生态园项目建设。

第二节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科技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一、产业重点

加强冶金、煤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生物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提升传统工业

冶金产业。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不锈钢生产线建设,重点加大运输、电力、石油、化工、环保及民生等高强度用钢、特种钢研发力度。吸引和聚集不锈钢制品企业,打造以工模具钢、不锈钢板材、五金、器械、各类配件等为下游制品的“冶金—制品”多样化产品体系,形成从冶金到各类不锈钢制品的较完善产业链,建设云南重要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和立足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南亚的现代化不锈钢产业园区,实现产值200亿元。

煤化工产业。实施煤炭资源整合,推进煤矿企业重组和转型升级,推广新型采掘工艺,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高回采率,到2020年,原煤产量达到400万吨,煤矿瓦斯利用率超过30%。积极推进煤炭加工转化,焦炭产量达到200万吨。引入高新技术,对现有煤化工企业提升改造,延伸发展液体天然气、煤制油、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煤基多联产为重点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打造煤—焦—气—油、气—化工原料—无机化工、气—甲醇—烯烃、煤—油产业链,实现资源整体开发,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实现产值50亿元。

建材产业。推进木竹地板、木制家具、竹制品等林产加工业发展,到2020年,竹木工板、木竹地板达到10万平方米。促进传统建材产业升级换代,着重发展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建筑节能材料、非金属矿新材料等新型建材,鼓励发展非烧结类墙材制品及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新型墙材和水泥辅料、矿渣微粉生产,重点推进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类预制构件、生态混凝土水泥制品和高速铁路、轻轨等建设用高性能混凝土水泥制品生产。到2020年,水泥产量达到30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15亿块标砖,实现产值20亿元。

(二)大力发展生物产业

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产业,积极推动中药材、黑山羊等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果蔬、即食食品等加工制造,扩大脱水蒜片、脱水辣椒、脱水洋葱及姜精油、脱水姜片等生姜系列产品外贸出口,培育打造“凤凰谷”系列食品、“普瑞”系列保健品等知名品牌,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到2020年,培育5个以上产值上亿元、2个以上产值上5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省级、2个以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加快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煤层气、余热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壮大新能源规模。大力发展煤层气、余热、瓦斯发电等新型能源,加快西洋山风电场、彩云风电场、葵山风电场、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农光、渔光、牧光等分布式发电项目进程。202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6亿元。

新材料。提高新材料研发与自主发展能力,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生产特种不锈钢和新型不锈钢、新型墙材、HDPE中空埋地排水管、PVC矿用阻燃抗静电给排水及瓦斯抽放管、PP—R、PE—X、PE—RT建筑冷热水供应管、中高档建筑陶瓷产品、轻质板、多孔条板、内外墙新型复合墙板等产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2020年,建筑陶瓷产量达到2000万平方米,木质板材产量达到3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5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市场应用广、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孵化,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推动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成套化,实施垃圾处理设备制造暨垃圾处理发电污水净化处理厂建设项目。扩大环保服务产业,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广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深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产值5亿元。

二、产业布局

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原则,按照“一园两片六个专业园区”总体布局,推进工业集聚发展、企业集群发展。

一园。师宗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不锈钢、煤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物流五大支撑性产业,打造成资源循环型和生态环保型示范园区,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引领区、带动区、示范区。

两片。大同工业片区重点发展不锈钢制品、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高新产业,矣腊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煤化工、加工制造业。

六个专业园区。打造以炼钢、不锈钢下游制品生产为主的不锈钢产业园,以煤焦化生产、加工转化为主的煤化工产业园,以生物制药、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高新生物科技产业园,以水泥、新型墙体等材料生产为主的建筑建材产业园,以铁路战略装车基地为主、汽贸物流为辅的交通物流产业园,以家具生产、服饰加工、摩托车组装、新型产业等为主的凤翔工业园。

专栏4-2  新型工业发展重大工程及项目

园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物产业加工园区配套设施、凤翔轻工业园路网、

惠风新区一期路网、生物产业片区路网、矣腊片区路网工程建设项目、生物产业园污水管网、凤翔轻工业园供水工程、凤翔轻工业园污水管网、园区服务中心、县综合检测中心建设等项目。

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园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的应用,建设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数字园区建设,完善园区数字化应急管理系统。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围绕培育消费热点、提高居民消费率等方面,加快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流通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

一、生态文化旅游业

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开发,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

(一)发展格局

统筹考虑旅游资源特色、禀赋内涵及文化底蕴,构建“一中心三重点四片区”旅游产业格局,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景区和五龙旅游小镇,着力推进县城至竹基、葵山、高良、龙庆等四条旅游线路,淑基历史文化名村、葵山温泉、高良原始森林、黑尔魅力村寨等四个景点开发,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完善县城及旅游乡镇旅游服务功能,把师宗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重点

加强景区景点开发。推动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提升,加强南丹山观光祈福旅游区、葵山温泉、南盘江休闲游乐综合开发,推进菌子山拓展训练基地、五龙旅游小镇休闲度假示范区开发建设。依托菌子山自然保护区、南丹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具有师宗特色的“菌子山一凤凰谷一南丹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为一体的假日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培育森林旅游产业。2020年,凤凰谷系列旅游区(菌子山、凤凰谷、南丹山)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竹基、龙庆、葵山建成省级特色旅游小镇。

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十景百村”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海晏城郊休闲乡村旅游、龙庆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黑尔山水田园乡村旅游、淑基乡村旅游等重大项目,推进水寨、小法块、新法岗、观花、大豆温、马背冲、龙庆、飞塘、拖落、拐村、淑基村等11个旅游特色村改造提升。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与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庄园及新农村、新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开发的有机融合,加强农业庄园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建设,实施五龙壮族民俗文化风情乡村游、竹基历史文化名人乡村游等项目,加大对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师宗文化特色的旅游歌舞剧目和综艺节目。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实施县内旅游干道、旅游干道至各景区连接道的改扩建工程,落实一级公路收费站选址,推进菌子山、凤凰谷4A级景区二级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旅游厕所、公共标识、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网络信息化配套服务,建设师宗旅游信息系统,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餐饮、民族传统餐饮资源,鼓励创立民族文化餐饮品牌,大力发展度假休闲酒店、经济型连锁酒店,适度发展产权式、主题、绿色酒店,培育发展旅游景区民族民居式酒店。到2020年,培育10家以上星级旅游接待酒店和200户星级农家乐,带动间接就业人员8万人以上。

二、现代流通业

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为核心,着力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快递等产业,培强做大流通主体,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流通效率,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现代物流业

立足师宗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推进“一园三片”(师宗县物流产业园、战略装车点与交通产业园片区、新安片区、矣腊片区)建设,依托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建设营运和锦龙物流、丰泰物流,以促进商品流通为目标,联合县域龙头物流企业,综合开发区域物流产业,建成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的物流节点和以区域物流配送智慧中心、公共仓储中心为主体的物流枢纽集散地、云南省出海入滇的重要物流基地。加强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提升物流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配送、包装、仓储、联运、报关、收款、信息等服务,实现共赢共利,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二)电子商务

以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为契机,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当地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供销社、现有电商企业等力量,结合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便民服务体系,重点推进集平台建设、主体培育、孵化支撑、营销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10乡(镇、街道)电商服务站、110个村(社区)级电商便民服务点建设。广泛开展网络营销工程,建设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师宗县形象店(品牌店、旗舰店)。引导传统流通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创新,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拓展营销渠道,支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师宗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育农村青年电商人才、村级信息员及配送员。加强电子商务与高原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工业品、消费品等的融合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构建极具师宗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带动效应明显、业态互补性强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将师宗打造成全省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力争2016年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县。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电子商务整体交易额年均增长45%以上,占社会零售总额比重超过30%;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150个,培育电商示范企业5家以上,带动电商从业人员3万人。

(三)快递业

加大快递业发展支持力度,以“互联网+快递”为发展方向,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合理安排快递基础设施布局,引导邮政与现有快递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提高邮政网点利用效率,扩展快递服务网络范围。鼓励邮政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构建农产品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创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的快递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三、其他服务业

以商贸、金融、房地产、家政等服务业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商贸服务业以凤凰商都、农贸市场、电影院片区商业改造和荣海新区建设为依托,着力优化县城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建设餐饮、住宿、日用百货批发、五金家电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大中型商城、超市、购物中心、仓储设施、商品配送中心、小商品批发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农资交易市场等。发展连锁超市等新型消费业态,扶持发展社区商业,培育汽车、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和乡镇商业中心。科学合理引导酒店餐饮、寄售、拍卖、典当、美容美发、成品油等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商贸企业。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亿元。

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金融主体,构建金融安全网络,形成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等多种金融机构共生格局,建立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6亿元,辖内金融机构数量达8家,网点数进一步增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实现信用乡镇全创建。加强惠农支付服务点推广和管理,丰富惠农POS机的服务种类,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贷款,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贫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制定符合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抵押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不断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鼓励符合资质的保险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和群众对冲经营和生活风险。

房地产业。紧密结合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房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以普通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加快推进县城新城区、镇山南片区和北片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的调控与管理等相关产业。到2020年,累计开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小区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覆盖面达100%、旧住宅区覆盖面达80%。

家政服务业。发展家庭、社区、健康养老和病患陪护等家政服务业,推进公益性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家政用品配送、家政教育等服务。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政服务企业,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积极发展中小型家政服务企业,鼓励发展多种方式的便民服务。

信息服务业。加快利用新一代通讯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高性能集成电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宽带、数字、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数字虚拟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专栏4-3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工程及项目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师宗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五龙旅游小镇休闲度假示范区一期、菌子山风景区提升转型、凤凰谷风景区提升转型、凤凰谷漂流旅游开发、葵山温泉旅游开发、南丹山旅游开发、石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南盘江休闲游乐开发等项目。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供销社恢复重建项目、师宗县物流产业项目、工业园区中维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工业园区骋驰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商贸物流综合体建设项目、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项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等。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云南“五网”建设机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集镇建设、人口集聚等要素,加快以路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航空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师宗与周边地区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物流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夯实师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基础。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大高速公路、铁路和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倾力打造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东出黔桂,西融滇中经济圈,南接文山、红河,北达麒麟、昭通”的区域交通枢纽。

一、公路建设

一是推进重点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江召高速公路师宗段、曲靖麒麟至文山丘北高速公路、曲靖至泸西高速公路师宗段建设,实现师宗通周边地州公路高速化。二是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完成县道陆水线师宗段、县道白大线师宗段、江大公路师宗段和法荫线、大梭线、法界线建设,着力提升通乡公路等级,通乡镇公路及重点连接线等级达到二级路以上。三是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完成通自然村公路1190公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全县779个自然村公路通达化。

二、铁路、水运和机场建设

一是铁路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滇中城际铁路环线弥勒至师宗段、南昆铁路复线改造、师宗至文山铁路和菌子山至五龙集镇景区观光轨道等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战略装车点及铁路货场改造提升工程。二是水运建设,推进高良、法蒙、梭峰等码头改扩建及南盘江内河航道维护和航道清理工作,提升水运综合通行能力。三是机场建设,启动师宗通勤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末开工建设。

三、客运站建设

新建县级高快客运站1个,乡镇四级客运站5个,着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物流效率。完善政府运输监管,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投入,加快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运输市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统筹协调流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着力实施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民生水利、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等工程,构建科学合理、集约高效的水利保障体系。

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建设

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建、扩建阿宜格、花脸岩、天生桥、普朝等小(一)型水库7座,新建笔架山、天箐、燕麦冲、小村、安色白等小(二)型水库8座。实施天生桥水库—彩云镇、过山洞水库、摩西河水库—县城、阿岗水库—师宗县城跨区域(流域)调水调配连通工程,实施小河水库、阿宜格水库—羊洞水库、通源河—笔架山水系连通工程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东风水库—阿宜格水库—羊洞水库生态补水工程。

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新建和改造彩云、高良、葵山等8处集镇供水工程以及136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新建农村通自来水工程102件、农村污水处理工程36件,加强东风水库、大同、金马河、石洞、龙甸和长街6个中型灌区和段家河、长桥、纳厦、山乌果、足法等15个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简西水库干渠、竹箐河水库干渠、碧云渠等15条干支渠防渗处理力度,新建9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农业灌溉节水工程建设步伐,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1800件以上,夯实水利基础条件。                  

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实施甸溪河(二期)、子午河(山龙段)、二允河、瓦鲁河等5条13段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溜子田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古城闸、阿所北闸、矣腊闸等15座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开展龙庆、抵鲁、龙甸、古城、山龙、阿梅者等44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891平方公里山洪灾害防治。实施大同集镇提水配套工程,法雨淑足片区、龙庆乡、菌子山、雄壁镇雨柱村等11个抗旱应急引水提水配套工程,加强全县抗旱抢险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城市防洪达标率100%,乡镇防洪达标率达到80%。

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按不同侵蚀类型、强度以及土壤、地形条件,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26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保温等局部小气候有效改善,小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高。推进箐底河、溜子田、小河、扯乐河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设,增强区域内蓄水和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

第三节  构建能源通信保障体系

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以电力、天然气利用为重点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4G网络和光纤宽带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高速通畅的现代通信体系。

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厂建设。加快推进高压配电网建设,新建110千伏恩荣变电站、35千伏五龙变电站,新架设35千伏彩葵、捏葵、大龙输电线路;增容彩云、葵山、大普安、龙庆变电站;中压配电网合理设置线路分段,优化供电范围,加强线路联络,提高转供互带能力;继续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县城电网网络骨架双回路工程,重点解决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有效缓解春节、农忙等季节性负荷突增引起的供电紧张问题,大幅改善居民生活用电条件。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提高县域电网供电能力。

完善天然气等新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加快陆良至师宗天然气支线和县城燃气主干管网建设,加快县城压缩天然气(CNG)母站、液化天然气(LNG)接卸及储运供应、工业园区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全面完成“禁煤改气”工作,城镇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快园区企业天然气及乡村罐装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等能源利用,到2020年,全县天然气利用达到50万立方米。

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鼓励和促进通信、广电、电力等企业加强合作,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入户工程,推进“光进铜退”,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改善用户宽带网速。推进曲靖社区宽带切块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宽带化水平,实现所有行政村、60%自然村通达宽带,扩大农村网络覆盖范围。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支持各通信运营商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强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通信基站建设,提高4G通讯网络覆盖率。推进建设师宗县智慧旅游基础网络,推动WIFI网络覆盖建设,建立优质网络信号服务平台,促进师宗多方位的均衡发展,带动师宗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拓展大数据应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促进“三网融合”。

专栏5-1  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及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召高速公路(师宗段)、陆良召夸至泸西高速公路(师宗段)、曲靖麒麟至文山丘北高速公路(师宗段)、G357国道东山至泸水(师宗段),师宗县—弥勒县铁路、师宗至文山铁路、南昆铁路复线改造、菌子山至五龙集镇景区观光轨道等项目。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花脸岩、天生桥、山白、牛尾河、丁累、月牙井、笔架山、燕麦冲等水库建设项目;师宗县天生桥水库-葵山、彩云镇连通工程、师宗县过山洞水库、摩西河水库—县城连通工程、师宗县阿岗水库—师宗县城连通工程。

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良水电站项目、师宗风能发电项目、师宗光伏发电项目、工业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师宗天然气覆盖工程、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师宗支线工程、师宗县通信全覆盖项目。

第六章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做精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

按照“一中心两轴三湖四片区”的发展思路,强化县城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雄壁、竹基、彩云、五龙中心集镇建设,提升高良、龙庆、葵山等特色集镇发展能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一、强化县城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实施“扩城、提质、增绿”三大工程,加快荣海新区、镇山南片区综合开发,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市政供水、污水处理、综合管网、供气供暖、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推进房地产开发,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力争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80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8.9万人左右。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发挥县城城山一体、一城四区、山城相济、内有绿心、外有绿屏、环山发展的大生态格局,推进城市内部和外围自然山体的保护和植被恢复,加强城市绿心建设,强化通玄河、涌泉河、子午河滨河景观带及石湖景区建设,实施沿路、沿街等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和美化,推进文笔公园、西华森林公园、凤泉公园开发建设,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城市绿地率达35%以上,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包括4G、光网和云服务在内的互联网基础通信设施,推动师宗特色的“互联网+大数据”工程落地实施,加快信息化产业创新升级。建设师宗县智慧旅游基础网络,打造师宗文化旅游宣传名片,以信息化、大数据助力旅游发展改革。实施“互联网+三农”、“互联网+林业”、“互联网+电商”、“互联网+物流商贸”、“互联网+物联网”等工程,带动产业的智慧转型和升级,拉动信息消费。推动师宗特色的“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平安师宗”、“互联网+电子政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民族文化”工程实施,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惠民利民。

着力促进产城融合。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重,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强五个专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庄园、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城郊现代农业,引导项目向园区、基地集聚,把园区融入城市,以园区建设促进城市扩展、人口集中,以城市服务功能为园区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二、提升中心集镇承接支撑能力

      雄壁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进集镇规模扩大和容量提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建设和完善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加快风能、煤矿瓦斯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矿区生态治理,提升乡村道路通达能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打造经济强镇。

竹基镇。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转变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借力窦故里、楹联之乡品牌效应,推进淑基村、大冲村等资源点的保护与开发,继承、发扬、挖掘一批民俗文化,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为契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镇。

彩云镇。完善集镇农业服务功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高稳产农田建设,全面巩固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壮大足法辣椒、烤烟、中药材、蔬菜、水果等产业,加快推进海利、子午君酌等现代农业庄园建设,着力推动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镇。

五龙乡。做好五龙旅游小镇建设,完善集镇商贸、旅游服务功能,打造云南省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云南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旅游型特色小镇、滇中和滇东南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旅游中转基地,建设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为主,以特色农产品和以绿色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为辅的壮族风情小镇。

三、突出特色集镇补充衔接能力

葵山镇。完善集镇服务功能,整合推进葵山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区与翠云山旅游联动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禽等传统产业,精心培育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核桃、油桃等经济林果产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者黑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生态旅游、商贸服务为辅的现代农业集镇。

龙庆乡。加快集镇建设,完善交通、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做优一产、发展二产、盘活三产的思路,积极壮大中药材、生姜、黑火腿、野生鸡枞等特色经济,培育以水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发展“一线一点三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打造生态宜居旅游特色示范小集镇。

高良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良小集镇开发力度,配套完善集镇功能。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对丁累原始森林等生态保护,重视水土保持,重点发展速生商品林、油茶、泡核桃、热区水果等林产业,积极发展、冬早洋芋、反季蔬菜等特色农业。做好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发苗族花山节和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民俗文化节日,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小集镇。

第二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乡镇和县城落户限制,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常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让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重点推进在城镇有合法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转户进城,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二、完善农转城体制机制

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第三节  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围绕建设“秀美、富裕、魅力、幸福、活力”的新农村,以实现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为总要求,整合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增收富民、公共服务设施延伸、传统村落保护等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突出乡村和民族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传承农耕文化,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按照规划美、设计美、功能美、建筑美、庭院美“五美”要求,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契机,统筹抗震安居工程、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移民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好群众的安居之所。规范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和沼气池建设,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群众绿色生态意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传统村落文化,编制保护名录及保护发展规划,做好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推进竹基镇淑基村、竹基镇大冲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实施,逐步增强传统保护村落的综合发展能力。注重传统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等价值,严禁以破坏传统风貌为代价的商业化开发。积极推动竹基镇淑基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申报工作。

专栏6-1  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及项目

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通源大街北延长线建设工程、镇山南片区路网建设、老城区路网改造工程二期、子午河景观大道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二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城市防洪及黑臭水整治项目,全民健身建设项目、城北片区水体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等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特色村寨、民族示范村、民族示范乡建设项目,五龙村容村貌整治,上鸭子塘村、下鸭子塘村村容村貌整治,落水寨、江龙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第七章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实施“2145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计划,确保到2017年底,实现3个贫困乡、4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实现7.21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到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一节  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

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实施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结合贫困乡、贫困村地理自然条件,围绕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重点推进特色经作、畜禽养殖、经济林果、特色水产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贫困户科技培训,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能;支持贫困村以集体入股等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实施农村互联网工程,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到2017年,扶持贫困乡有1个主导产业,贫困村有1种特色农产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2.71万人。

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农村危房贫困户和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脆弱、长远发展极为困难的农户为搬迁重点,制定易地搬迁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在居民自愿前提下,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进城进镇、进中心村或者整村(组)搬迁。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点,妥善推进搬迁群众后期帮扶工作,完善安置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到2017年,完成8000户2.3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

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对居住在生态脆弱或自然保护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保护补偿,实施生态及经济效益双赢式项目,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项目实施,争取项目、资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完成贫困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任务。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法,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到2017年,通过生态补偿脱贫0.18万人。

四、发展教育及转移培训就业脱贫一批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子女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确保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加大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力度,提高贫困学生受教育年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到2017年,通过教育培训脱贫0.73万人。

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动态化管理城乡低保,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推进农村扶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制度,加大对因病致贫或返贫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对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关爱。到2017年,通过政策供养兜底1.26万人。

第二节  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

一、健全完善投入增长保障机制

调整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盘活沉淀财政资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全面统筹省、市、县级专项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注重用市场化办法使用财政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扶贫。建立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提高扶贫成效。

二、健全完善资源整合机制

完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加大对财政、交通、水利、教育、对口帮扶等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扶贫规划及重大扶贫项目为引导,合理集中各渠道扶贫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确保扶贫资金有效使用,提高扶贫工作效益。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严厉问责、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三、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加强与省、州定点挂钩单位联系,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加大对师宗的扶贫投入力度,建立有效机制,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和空间。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鼓励企业、协会、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团体、个人采取包村帮扶、投资筹资、捐资捐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脱贫攻坚。

四、健全完善驻村帮扶机制

配足配强驻村工作队力量,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村,每村有5—1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落实好驻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日常管理,使驻村干部真正发挥帮扶引领作用。完善“挂包帮”长效运行机制,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到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到行政村;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乡镇,县处级领导直接挂钩联系到行政村;各乡(镇)站(所)挂钩帮扶到自然村,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贫困户,县派新农村指导员、扶贫干部驻村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和贫困学生都有帮扶责任人。

五、健全完善考核激励和退出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行业扶贫、“挂包帮、转走访”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开发考核体系,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贫困户退出机制,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逐户销号,返贫的重新录入,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巩固脱贫成效,做到不稳定脱贫不脱钩。

六、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扶持机制

健全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结合危旧房改造工程,增加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加快推进以“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重点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鼓励农户贷款联保方式,大力发展贴近农户的小额贷款;到2020年,发放政策性金融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贷款7.98亿元、扶贫到户贷款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1.8亿元。

 

专栏7-1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及项目

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项目。通自然村(村民小组)道路硬化200公里、新建或改建人畜饮水管网863公里、修建小水池324个、建设高标准农田36000亩、建设农田灌溉水渠968公里、建设1500户农村D级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

整乡整村推进工程项目。3个省级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程、49个国家级行政村整村推进和122个自然村整村推进省级扶贫重点村建设。

第八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控制线,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推进污染防治,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着力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美丽师宗。

第一节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

    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的要求,推进高中山、盆地丘陵、平坝、低山四大生态功能区建设,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要求,实施相应的生态调控策略。

一、高中山生态区

    高中山生态区包括雄壁镇、高良乡、龙庆乡大部分地区和漾月街道、五龙乡的部分地区,属山高、陡坡的地貌,海拔1500-2400米,面积1255.15平方公里,占师宗县面积的45.10%,为矿山资源开发监督、森林资源和水土保持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山区林地水源涵养,修复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生态工、农业。

二、盆地丘陵生态区

盆地丘陵生态区包括丹凤街道、漾月街道、大同街道、葵山镇、彩云镇、竹基镇、五龙乡和龙庆乡部分地区。属丘陵、岩溶盆地的地貌,海拔737-1600米,面积918平方公里,占师宗县面积的32.99%,为生态农业建设、城镇建设、水源涵养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保护区内生态农业及工业建设、水源涵养及城镇发展。

三、平坝生态区

高原平坝生态区包括彩云镇大部分地区和雄壁镇、丹凤街道、漾月街道、大同街道、葵山镇、竹基镇的部分地区,属高原平坝区,海拔1680-2000米,面积423.85平方公里,占师宗县面积的15.23%,为生态城镇和生态农业建设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服务功能为保护区内的生态城镇和生态农业建设。

四、低山生态区

低山生态区包括南盘江流域的高良乡、五龙乡、龙庆乡部分地区,海拔737-1300米,面积186平方公里,占师宗县面积的6.68%,为水源涵养区。主要服务功能为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地。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打、防、控、管”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打击毁林开荒、偷砍盗伐、滥捕乱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防火工作,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紧紧围绕建设“森林师宗”目标,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陡坡地治理、人工造林、城乡绿化攻坚、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退耕还林10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中幼林抚育38万亩、公益林管护10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平方公里,完成100公里防火隔离带建设。推进五龙壮族乡、大同街道办省级生态乡镇建设,积极组织丹凤、漾月街道、葵山镇、彩云镇、竹基镇申报云南省生态乡镇。继续推进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土地确权发证和不动产登记,清理规范林地,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结合林业二类资源调查,合理区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林业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师宗林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水土流失防治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做好坡耕地综合整治和以坡面水系工程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南盘江干流和13条支流沿岸山地、村庄和农田为重点,实施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开发和管理维护四大工程,推进南盘江流域保护治理开发。2020年,巩固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

第三节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一、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力度,扩建和新增一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源头上降低工业对水体污染隐患;加大监管力度,力争现有工矿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转率、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加大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建立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向水源地排放污染物,确保饮用水安全。水源点500米范围内禁止开发、恢复生态。推进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分散饮用水源地,建立水源地保护标志,防止水源污染。

二、加强大气、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源治理,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站作用,控制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开展城区锅炉禁燃烟煤、汽车尾气、建筑扬尘、油烟整治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土壤修复。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增加有机肥使用,保护和培肥地力,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

第四节  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一、加强水、土地、矿产资源节约利用

高效利用水资源。落实中央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使用节水器材,应用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引进新型节水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工业。实行节水改造,配备中水回用设施,建立节水型社会。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用地集约水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三率”,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重点开发煤、石灰石,鼓励开采铁、锑、铜、锰。到2020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二、推进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一园两片六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减排单位的管理和能源审计,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快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节能降耗项目改造,采取财政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推动企业重点用能装备及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建设,淘汰Y3以下系列低效能电机500余台。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铜及镍渣和黄磷渣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固废零堆存。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加强管理减排,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高耗能企业能耗预警监测,督促指导企业明确节能目标、落实节能措施,推动企业完成节能目标。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三五”减排任务。

专栏8-1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及项目

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扑火物资设备采购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中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子午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和项目。师宗县煤焦化工有限公司98万吨烟气脱硝、除尘工程,云南师宗焦化有限公司80万吨焦化烟气脱硝、除尘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重金属监测项目,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五龙集镇片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第九章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取向、人才为先、遵循规律和全面创新的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想创新、学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社会氛围,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理念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创新活力。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调整行政部门职能权限,改变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均等化程度,满足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按照“精简事项,优化程序,减少层级,压缩时限,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行政审批管理。建立网上审批制度,搭建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通过政务中心集中办公,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网上并联办理,提高审批效率。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混合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园林绿化、道路、管网项目建设领域。精简投资审批事项,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加大社会事业、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等民生福利项目和公共交通、饮水安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用地、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林地流转、林权交易行为。在稳定家庭经营承包权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形式,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构建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资金和物资的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发展。

三、统筹推进其他改革

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户籍制度、殡葬制度、医疗卫生等专项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按照中央、省、市改革要求,统筹推进民主法治、社会体制、文教卫生、生态文明、纪律检查、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大胆先行先试,形成一批有师宗特色的改革亮点。

第二节  推进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科技支出的比例。到2020年,确保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1%以上。

二、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或参与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大批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帮助和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遴选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新三板”上市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纳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扩大企业在科技事务上的话语权。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师宗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组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展煤化工、新材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代生物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研发,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难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组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及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提供科技服务。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合作,吸引省内外企业或研发机构在师宗建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

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管理机制,构建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适用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储备潜在人才的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各类人才加快发展集聚的良性循环局面。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

一、优化创业创新市场环境

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业创新的引导,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业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鼓励引导众创空间建设,优化管理与服务,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监管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空间。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提质增效,结合落实知识产权奖补政策,引导企事业增加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适当提高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加速推动核心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中国驰名商标和云南省著名商标数量,推进师宗优势产品升级;加强植物新品种权、著作权等的推荐登记工作,增加知识产权数量。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推动全县企业逐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和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搭建创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工人、转岗职工、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等的扶持力度,抓好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切实发挥政府部门服务、指导与保障作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者认识与开拓市场的能力与水平,吸引更多创业者把创业梦想转化为具体商业行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发挥“贷免扶补”、小额信贷等信贷资金支持创业的作用,帮助解决种子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创业创新企业资金难题。培养、树立、挖掘一批创业创新典型,加大宣传力度,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创业创新,在全县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

第十章  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国家、省、市区域战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为实现师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一、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

着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南昆铁路复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其他县(市)的交通“大动脉”联系。依托324国道、滇中城际铁路环线、南昆铁路复线等,向北加强与陆良、石林联动发展,向西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向东与罗平、贵州兴义等地加强区域合作,东南方向加强与文山、广西等地合作,融入滇东南城镇群和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进入北部湾、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二、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师宗区位、资源优势,依托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与周边县(市、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区域性农产品市场等农业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加强与昆明、曲靖、红河等州(市)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的交流合作,扩大初级加工品、农产品输出,加强师宗工业园区与周边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推动省内大型企业将产业链延伸至师宗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平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差异发展、合作共赢;依托旅游景点景区,加强与罗平、泸西、丘北、石林等地合作,共建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旅游区域合作;依托铁路战略装车点和物流园区,加强跨区域物流合作。

三、推进其他领域合作

抓住师宗县率先推进“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深化县城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机遇,加强城市规划与周边地区规划的对接,学习、创造并推广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经验,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整合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城乡统一、待遇互认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形成社会服务和管理合力。构建师宗县与周边县市的区域环境监管协作平台,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构建区域内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切实加强跨界水污染和区域性大气、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整治,实现师宗与周边地区生态共建。

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清理和废除阻碍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清单管理,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向省政府争取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利用沪滇合作等机遇,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对师宗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支援,积极支持并鼓励本地干部到异地挂职、学习。

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师宗县及周边地区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发挥县内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多种类型主体参与的模式,根据区域合作的不同形式,鼓励异地师宗籍企业家设立商会,搭建师宗对外沟通合作平台。支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与周边地区加强项目合作、园区合作,创新飞地经济、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合作方式,促进优质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市场相互开放、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第二节  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

一、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积极吸引沿海及中部地区与园区相配套的加工贸易梯队转移项目入驻师宗工业园区发展,培育一批加工链长、技术含量高,“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努力把师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加工区”。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推动实施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二、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鼓励和支持县内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及紧缺原材料,促进全县产业升级。支持外贸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动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原料型向产业聚集型、效益聚集型、产品高附加值型转变,重点推进针对港澳、亚非、欧美市场的姜系列产品、辣椒系列产品、新鲜蔬菜、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煤化工产品、不锈钢系列产品出口,“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有实力、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县内企业到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探索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及与发达国家开展医疗、教育、体育、卫生、旅游、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贸易,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构建对外劳务合作平台,把外派劳务和国外订单有机结合,把师宗的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外派劳务优势。鼓励和支持学校、文化体育团体、旅行机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优化招商软硬件环境

强化招商平台建设,加快师宗县城市综合体和工业园区路、电、水、通讯、排污、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夯实招商引资基础。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实行“六个一”的领导联系落实责任机制,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代办制”,主动解决引入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落地率、开工率和达效率。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县级相关部门在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引进、审批和建设各环节上的联动配合。

、丰富招商引资方式

围绕产业链的建立、补齐、延伸、强化,开展园区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股权招商、并购招商、人脉招商、网络招商,利用南博会、昆交会、珠洽会、厦洽会等招商平台,集中进行投资考察,促进项目洽谈签约。突出招商引智工作,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引人引智转变。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包装项目1000个以上,引进项目100个以上,到位县外国内资金超过400亿元。

第十一章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师宗与全国、全省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按照“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思路,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为补充,以村幼儿园为基础,在全县形成公办与民办合理布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县城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县城公办幼儿园资源,把县幼儿园办成集教育、培训、科研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基地。每个乡(镇)有一所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能起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或公建民营幼儿园,提高幼儿园入园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0%,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区域均衡发展,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和优质教育需求。加大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城区“一整合、两模式和三特色”,切实破解城区“入学难”问题。优化布局调整,实现10个乡(镇、街道)高段集中、分片区集中或初中小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教育发展的规模化、效益化。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青少年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9%和98%以上。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协调管理,贯彻落实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推进现代学校建设,力争全县三所高中进入省一级完中行列,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四、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职业中专师训基地和骨干专业建设步伐,县职校进入全国1000所示范校建设行列,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有序输出。到2020年,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全日制在校生达4000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200名以上。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减轻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负担。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规范教师编制管理,严格教师准入条件,拓宽优秀教师引进渠道,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专任教师队伍,进一步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坚持“送下去、请上来、派出去、请进来”的教师交流培训方式,实现全县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完善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小学教师专科达96%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95%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0%以上。

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完成新建学校项目,实现师宗二中整体搬迁。新建城区石湖幼儿园、北片区幼儿园、竹基联合幼儿园和荣海小学,完成乡(镇、街道)中心完小改扩建,实施152项14万平方米校舍改扩建及新建工程,新建或改建体育运动场18万平方米,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楼建设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大楼、设备及运动场建设项目,新建1805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

第二节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一、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成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迁建,推进乡镇卫生院门诊楼、住院楼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施,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服务领域,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提升全县医疗卫生保障能力。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和完善妇幼保健能力建设,确保妇幼保健工作继续保持全市、全省先进水平。推动中医康复、养生等“治未病”健康工程和卫生服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三、推进卫生事业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行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引进、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等工作。探索建立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县乡一体化管理。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加强医疗监管,规范医院诊疗行为。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紧抓全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保障水平,力争2020年,县、乡、村(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并争取向村组推进。制定师宗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稳定文化队伍,配好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设立“师宗县文艺作品奖励基金”,推动文化艺术全面繁荣。打造“三月三”、“花山节”、“火把节”、“文艺汇演”、“民族歌舞乐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培养文化消费习惯,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加强文物、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积极配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完成新村大园子古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力争建设遗址公园或博物馆,为师宗历史文化名片的挖掘、打造、宣传提供新的支点和动力。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管理、维修保护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申报、保护、传承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保密体系,加快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法治化建设,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查档用档需求。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和县级体育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大力推进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健身步道等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规范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使用权,开展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加快健全室外健身器材配备管理机制。承办好各级体育单项和综合性运动会。以“师宗摔跤”项目为示范,挖掘培育师宗特色体育项目,实施“阳光体育进校园”工程,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强化课外活动组织,增强学生体质。

三、稳步发展广电事业

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直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村村响”工程,逐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的乡镇“户户通”服务网点。努力推动本地节目覆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构建数字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处置能力。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加强业务培训,增强队伍综合素质。

第四节  加强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积极推动城乡就业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推进城区就业市场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以常识性短期为主的大规模培训和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精品培训,创立全县劳务输出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异地转移就业。实行及时的就业援助,继续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使用办法,解决好夫妻双方失业、一户两代人失业、单亲抚养子女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四类就业困难家庭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十三五”期间,开发就业岗位13000个以上,城镇新增10000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0人。

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完善企业年金政策,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正常调整机制。探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成综合性老年公寓服务中心、民政“四位一体”项目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公墓覆盖所有乡(镇、街道)。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完善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机会和权利。

第十二章  构建平安法治师宗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树立安全发展观念,以把云南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统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落实法律工作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完善政府的决策体系,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严格规范政府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实现行政机关、行政权力事项、电子监察“三个全覆盖”,打造阳光政府。

二、推进民主建设

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贯彻落实“三重一大”民主表决制、“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拓宽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完善民情收集、研判、问题处理工作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党员、群众意见,回应关切,解决问题。建立健全县乡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公示制度;村级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和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公示制度。确保“三重一大”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人民法治意识。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民主。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案件责任倒查制度,促进司法公正。推行生效裁判文书上网,探索网上预约立案,实行网上办案及法律文书电子送达。加快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接收、矫正、奖惩、解除等主要执法环节,夯实社区矫正教育中心基地建设,从源头和根本上预防遏制重新犯罪。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基层司法所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代为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制度和非诉讼法律援助机制,实施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工作对接,积极开展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努力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援助。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推进社会治理法制化,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群众利益保障机制,促进社会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政务诚信、司法诚信、企业诚信、社会中介机构诚信、个人诚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加快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依法推进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激励惩戒机制,对诚实守信者实行提供便利化服务等激励政策,对失信者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提高失信成本,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构架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理顺职业卫生监管体制,落实职业病防治监管责任,加强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设,增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重奖重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条件。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建立应急救援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公安、消防、气象、地震、民政等部门基础设施,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健全防治应急体系,推进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和小区、公园、广场、绿地等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健全完善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的风险管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立体化群防群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流通人口管理服务,实施社会治安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联动管控和排查整治。加强打击违法犯罪、禁毒、防范处理邪教等基础能力建设。

第三节  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

一、加强民族宗教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民族乡工作条例,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成立宗教协会组织,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的氛围。依托党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多渠道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配备力度。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队伍建设。推进民族宗教信息平台建设,网络延伸至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和乡(镇)。完善民族宗教团结稳定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破坏民族团结行为,确保宗教活动场所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提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

切实加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产业培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投入力度,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突破“硬件”瓶颈制约,改善发展“软件”。每年实施1-3个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民族乡村旅游小镇,构建民族风情游、民族文化精品游、自然观光游、农村生态游环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互动式发展。结合“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保障项目建设,推进师宗县1个民族示范乡、2个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建设。

三、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进一步加强我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收集、归类整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增加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加工业、手工业的改造提升,扶持发展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认定制度,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挖掘工作,保护好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完成彝族、壮族、苗族、瑶族《历史与文化》师宗卷。

专栏12-1  平安建设工程

农村视频监控工程。以自建或以租代建等方式推进全县105个村委会(社区)602个自然村安装监控视频,每村布局2个监控点,共建1000余个点,基本覆盖自然村的主要进出路口;也可以公路沿线为基础建设,在公路交叉口和村庄进出口各建设1个点,共建约500个监控点,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消防安全工程。推进工业园区、城区、乡(镇、街道)、农村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加强竹基、彩云一级政府专职消防队,雄壁、葵山、五龙、龙庆、高良二级政府专职消防队和农村、社区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增强消防力量;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和装备器材配备,新购1辆轻型水罐车、1辆城市多功能主战消防车、1辆32米登高平台(云梯)消防车,在大同工业园区新建1个消防站;加快消防大队训练场地建设,满足多样化训练实战需要;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常识及自救能力。

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师宗县地下流体观测机井;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在五龙建设1个基准台,在县城、龙庆、高良建设3个基本台,建成后依托省地震局技术平台,基本满足开展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服务的基础条件;加快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实现省、市、县地震系统信息技术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配备发电机、无线电台和卫星电话等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纲要》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组织保障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县直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宗县“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在发改局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二节  政策保

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坝区耕地保护,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产业、财政、投融资、环境政策,对符合师宗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在审批、用地、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项目,保障合理用地需求,严格保护天然林、湿地、湖泊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专项资金,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第三节  规划统领

《纲要》是编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切实维护《纲要》的统领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部门(行业)专项规划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与《纲要》衔接,细化和充实《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为《纲要》实施提供有力支撑。部门年度计划要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结合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合理制定。

第四节  规划实施

《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保持一致。约束性指标和战略任务由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分解细化、认真落实。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措施、重大工程等内容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

专栏13-1  部门责任分工

1.约束性指标。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定期公报制度、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必须确保完成。 

(1)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县卫计局牵头负责)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县人社局牵头负责)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县人社局牵头负责) 

(4)耕地保有量(县国土局牵头负责) 

(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县国土局牵头负责) 

(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县工信局牵头负责)

(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县公安局牵头负责) 

(8)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县工信局牵头负责) 

(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县工信局牵头负责) 

(10)主要污染物(SO2COD、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降低率(县环保局牵头负责) 

(11)森林覆盖率(县林业局牵头负责)

(12)森林蓄积量(县林业局牵头负责) 

(1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住建局牵头负责) 

(1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县住建局牵头负责) 

(15)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县扶贫办牵头负责) 

(1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县人社局牵头负责)

2.重大战略任务。纲要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要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努力确保完成。 

(1)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县发改局、农业局、工信局、商务局、工业园区、林业局、文体广电旅游局、财政局、环保局等牵头负责)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发改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牵头负责) 

(3)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县住建局、规划局、农村办、民宗局等牵头负责) 

(4)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县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民宗局、农业局等牵头负责)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环保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气象局等牵头负责)

(6)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县工信局、科协、改革办等牵头负责)

(7)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县商务局、发改局、招商局等牵头负责) 

(8)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县教育局、卫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人社局等牵头负责)

(9)构建平安法治师宗(县委政法委、民宗局、司法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牵头负责) 


      附注:师宗县“十三五”规划名词注释

1.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按开发方式划分,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2.“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4.珠江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流域上接云贵、纵贯两广、下通港澳,历来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是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自然禀赋优良、航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合作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5.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6.滇中城市经济圈: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已正式向社会公布,提出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6个一体化建设。

7.云南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计划:即在2015-2020年,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重点区域,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推动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6个到村到户,实施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移民新村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整乡整村整体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整族帮扶、生态建设8大工程,健全投入增长、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三位一体”大扶贫、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挂包帮”驻村帮扶、信息化动态管理6项体制机制保障。

8.“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9.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0.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11.九通一平:“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

12.“一中心三重点四片区”:一中心即县城,三重点即菌子山景区、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四片区即葵山、竹基、高良、龙庆。

13.“21456”脱贫行动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脱贫、摘帽、增收1大目标,坚持对象精准、措施精准、项目精准、责任精准4个原则,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及转移培训就业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5个一批脱贫计划,健全完善投入增长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驻村帮扶机制、考核激励和退出约束机制、农村金融扶持机制6个机制。

14.招商“六个一”:即掌握线索一批、走访接触一批、深入洽谈一批、签约落地一批、组织开工一批、投入生产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