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2 10:51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冯继扬 赵元侠 浏览次数:1265
春末夏初,师宗县雄壁镇人参果种植基地里,一场关乎农田生态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展开。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联合曲靖师范学院、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在此启动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项目,50亩试验田里新铺设的地膜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这些以玉米淀粉与生物聚酯为原料的新型地膜,正以科技力量叩开农业“减塑”的新大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虽能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但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生态受损,“白色污染”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痛点。此次示范应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突破传统地膜的材料局限:无需人工捡拾回收,便能通过土壤微生物作用,逐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从源头上切断“白色污染”链条。
田间地头,科研人员忙碌地对地膜保墒、增温等功能完成试验数据采集。“根据前期试验,这类地膜120 天内自然降解率可达 80% 以上。” 浙江大学项目负责人介绍,地膜降解后无残膜残留,能有效避免传统地膜“年年铺、年年捡”的治理难题,为旱作农业区提供绿色转型新路径。
“以前要花钱买地膜,收获后还要雇人捡拾残膜,费时费力。” 正在观摩示范田的种植户严四堂坦言,传统地膜的隐性成本让不少农户头疼。如今降解地膜的试用,他看到了“轻装上阵”的希望:“如果这种地膜能大面积推广,咱们的土地就能少‘吃’塑料,增收和护田也能两不误。”
当微风拂过泛着新绿的人参果苗,脚下的降解地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细微变化——变化——变化—— 表面逐渐出现细密的裂痕,那是微生物悄然工作的痕迹。这场田间“微变革”,不仅为师宗县农业破解残膜污染提供“试验样本”,更勾勒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图景:当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愿景,正通过一垄垄充满希望的试验田照进现实。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冯继扬 赵元侠
编辑:牛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