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11 15:11 来源: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浏览次数:5334
师宗县劳务产业工作情况通报
一、师宗劳务产业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200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师宗县农村劳务产业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联系和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政协副调研员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抽调了7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班子。2008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师宗县分会换届后,在各乡镇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人员。劳促会、劳务产业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成步调一致、统筹协调的指挥、管理系统,为劳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师宗县劳务产业近几年来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实实在在做好劳务产业工作,我县按照“组织―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采用培训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就业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省市劳务产业工作目标开展工作,推动劳务产业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依据;二是组织召开冬季返乡座谈会、春季招聘会,抓住关键时机开展工作;三是整合资源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四是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联合工会工作,通过工会组织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在转移就业的组织上,明确要在“党政所需、农民所求、部门所能”的结合点上寻求突破。全县各级职能部门把思想统一到“转移一个、致富一家,转移一批、富裕一方”的认识上来,深入调查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就业的畏难情绪及其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宣传解释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就业。截至目前,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组织走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达7.2万人。
(二)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我县认定了师宗县农广校、师宗县职校、师宗县就业服务中心3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作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基地,开展了计算机等级培训、服装裁剪与制作、烹饪技术和餐饮服务、建筑业技工、机动车驾驶及车钳铆电焊等工种的培训。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在岗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培训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各类培训项目年培训3000人以上,受益人口达20000余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7000人以上,就业率达85%。
三、我县劳务产业工种取得的成效
(一)劳务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11年,我县转移就业人数达7.2万人,劳务产业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1086元。基本实现了农村户均输出1人的目标,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劳务输转、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基本规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劳务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较大幅度地推动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劳务经纪人队伍逐渐壮大,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组织化、有序化、合理化转变。2004年以前是我县劳务产业起步阶段,劳务产业发展是以农民自发外出就业为主;2004年至2008年是我县的劳务产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们重点是派出干部带队,身体力行,奔赴打工第一线带领农民工到江浙沿海地区打工;2008年至今是我县劳务产业规范发展阶段,在职能部门组织培训后,劳务经纪人的带领农民工上岗就业,涌现了年收入超10万元的高良人李万德、招收农村劳动力就业达100人以上的丹凤人张竹焕等大批劳务经纪人,政府作为打工经济组织者逐渐向服务者转变。劳务产业由过去的自发式输出向组织化、有序化、合理化趋势转变,并且呈现出了较好地发展势头。截至2012年,全县劳务经纪人达到42人,创建劳务基地20多个。
2、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以培养用工市场急需的初、中级工为重点,通过订单式培训、跟踪培训、委托培训、校企联办等有效的劳动力培训方式,城乡劳动力技能素质逐年提高,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走上了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促进 “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3、打造了以“保太马帮、葵山建筑”为主的一批劳务品牌。师宗县五龙乡保太村委会历史上是云南、贵州、广西三省重要的交通驿站,随着现代汽车、火车发展,当地马帮运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2007以来,国家通电、通讯进村工程启动,许多电力线路、通讯铁塔建设地点没有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该村委会已没落多年的马帮运输逐渐兴盛起来。在县劳务产业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和村委会的大力帮助下,短短几年间,该村委会马帮运输已发展到马匹1000匹、运输队员1000多人、马锅头40多人,马锅头一方面是建设项目的承包人,另一方面又是马帮的拥有者或租赁者,他们的马帮足迹遍布了祖国的水水水水,近至省内德宏、红河,远至内蒙、北京。马帮月收入约900万元,马锅头年收入30、50万元的比比皆是,带着驮马走四方成为我县劳务产业一大亮点、一大品牌;近年来,师宗县众多能工巧匠集聚在广东竹中建筑公司、云南百事通建筑公司、红亮建筑公司等企业的麾下,打造出葵山建筑、高良建筑等劳务输出品牌,从业者年收入比务农农民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批批农村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建筑行业队伍中。通过全力打造以“保太马帮、葵山建筑工”为主的劳务品牌,一部分务工能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打工实践的锻炼,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的转化,仅从事马帮运输、建筑工的务工人员达到了8000余人。
四、今年我县劳务产业工作情况
截至2012年4月15日,师宗县实现劳务输出6400人,完成任务数5000人的128%,其中县内转移就业4480人(有序转移1600人),县外输出1920人(有序输出640人)。共举办合作社管理人员、建筑建材、采矿、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等各类培训班19期,培训各类人员380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720人。
(一)抓基础强服务,促进劳务产业工作顺利开展
春节后是劳务产业的黄金时段,为给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和有效服务,春节前我县劳务产业办与各乡镇将我县采集的12家单位的就业信息、用工岗位1500多个,在春节期间张贴在6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栏内;各乡镇集市人流集中地张贴招聘海报22份。春节收假后,安排专人接待外出农民工就业咨询、办理工会会员入会和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积极筹备到各乡镇摆设宣传摊位10个以上、印发宣传单3200份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走出去谋求发展。
(二)稳基地建品牌,努力促进就业
新春伊始,我县及时巩固稳定现有的就业基地,重点是省外的福建凯斯特、福建国辉、浙江义乌、广东竹中建筑和县内的白马山水泥、矣腊焦化、天高镍业和县内15家私营企业。同时,加快开辟新的就业基地和劳务经纪人的培育。
1.挖掘煤矿岗位促进就业
煤炭是师宗县的一大产业,2011年因安全事故全县煤矿停产。随着煤矿安全措施整改结束,煤矿开工在即,全县10000个煤炭行业岗位流失了30%,空缺岗位约3500个,县劳务产业办公室及时和煤矿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该招聘信息向广大农村发布,为农村劳动力按岗位技能要求及时供给煤矿企业奠定了基础。
2.扶持建设利民獭兔促进就业
年加工100万只獭兔的利民獭兔公司2011年在师宗县建成投产,该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负责全县的獭兔收购加工和养殖技术指导,扶持农户建设养殖小区,今年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217家,带动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帮助农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富民之路。
3.强强联手合作促进就业
为不断强化和发展劳务产业,2012年1月份劳务办和县保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就地县劳务供求状况进行了交流,并就2012年度劳务产业工作达成培训、就业协议.
4.强化劳务经纪人培育带动就业
为构筑经纪人网络,不断拓宽输出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我县把本县42名具有一定人脉基础的带工能人培育为我县劳务产业经纪人,在腊月二十六组织他们和22名返乡农民工代表到师宗县大酒店举行“师宗县2011年度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倾听了张竹焕、李万德等劳务经纪人和部分农民工代表一年来的工作、收入情况,了解农民工在外就业的得失困难,带领大家进一步学习经纪业务的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为发展劳务产业提供事前事后的全程服务。
五、今后工作打算
抓好二个重点:一是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要坚持走规模化、规范化、项目化的路子,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实施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计划,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二是回乡创业,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召开回乡创业人员座谈会、宣讲返乡带头人先进事迹等形式,为全县回乡创业者提供好的环境,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就近就地转移。
落实五项措施:一是扩大劳务基地,巩固现有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各级政府及劳务经纪人、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驻外机构、培训机构等作用,不断扩大劳务基地。二是打造劳务品牌,在做大做强 “保太马帮、葵山建筑”等优秀品牌的基础上,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挖掘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就业稳定、收入较高、效益较好的区域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基层工作,提高基层劳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举办基层办公自动化、统计、信息等业务培训班,加强基层办公自动化建设。四是建立责任体系,把就业人数、收入、技能培训和鉴定、资金落实等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专项鼓励与综合鼓励相结合,促进劳务产业健康发展。五是搞好协调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免费向农民工开设公共职介机构,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加强劳务产业协会建设,做好农民工外出前、中、后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联合工会的职责,协调解决全县劳务产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县劳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