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10:52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冯继扬 陈云忠 浏览次数:672
“红日照南丹松苍竹翠,秀水映五龙桔红稻香”,这是对“醉美五龙”的生动描摹。在南丹山脚下、凤岚河畔的平寨村,昔日闲置的稻田如今变身600余亩美人椒种植基地,翠绿枝叶间缀满饱满果实,留守村民穿梭田间疏枝除草,欢声笑语回荡在连片椒田之上。这幅生机勃勃的图景,正是平寨村党总支、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同心践行“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特色产业破解发展困境、带动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实景图。
找准“一条突围路”,让荒田活起来
曾几何时,平寨村深陷“守着好山好水却富不起来”的困境: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群体以老人、妇女为主,闲置土地逐年增多,优质资源难以转化为增收动能。“大片好地荒着,村民守着‘金饭碗’要饭,这不是办法!”村党总支书记吴春宏的焦虑,道出了村庄发展的迫切需求。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迅速形成“专业+本土”攻坚合力:工作队凭借专业知识搭建调研框架,村委会依托村情民意打通沟通渠道,二者携手开展“地毯式”摸排。白天,他们走村串户记录村民技能特长、土地肥力条件、灌溉设施分布;夜晚,在村委会办公室汇总数据、分析短板、探讨出路。结合平寨村低热河谷气候适宜经济作物生长的优势,经多轮研判,最终锁定美人椒种植产业,明确“引企业、建基地、带就业、壮集体”的发展路径,为荒田“复活”、村民增收按下“加速键”。
建强“一套联合体”,让产业兴起来
平寨村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总支牵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联合体,形成全链条协作机制。通过村集体对接引进专业种植企业,由企业提供优质种苗、种植技术指导和产品保底收购;合作社负责统筹土地流转、协调生产物资、组织农户参与劳作;村党总支全程监督流程、保障农户权益,实现“企业有基地、合作社有服务、农户有岗位”的三方共赢。
截至目前,平寨村已整合600余亩闲置土地建成美人椒标准化种植基地,从打田、移栽、管护到采摘的全流程标准化作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基地不仅让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更构建起稳定的特色产业格局,为后续产业链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拓宽“两条增收链”,让口袋鼓起来
平寨村精准施策,打造“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双增收渠道,让村民实现“土地不闲、口袋不空”。
土地流转得收益:通过合作社集中流转农户闲置土地,按照合理标准支付流转费用,让村民无需耕种即可获得稳定收益,全村仅土地流转一项,预计年增收50万元。
就近务工挣薪金: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联合建立务工人员信息库,精准统计村民年龄、技能、务工意愿,优先推荐脱贫户、留守妇女上岗;同时与企业深度对接,制定分环节用工计划,明确每日100元的薪酬标准并及时兑付。每天清晨,带工人员通过微信群发布当日用工需求,村民按需报名、灵活务工。截至目前,产业基地日均安排30余人劳作,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务工4000余人次,发放工资40余万元。“以前外出打工攒不下钱还顾不上家,现在在辣椒地干活,钱挣得踏实,能陪孩子、照顾老人。”村民董美菊的心声,正是就近务工带来幸福变化的真实写照。
谋划“一串新举措”,让发展稳起来
为推动美人椒产业持续壮大,平寨村党总支、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共同规划长远发展蓝图,从基础设施、人才培育、销售渠道三方面发力:
完善基础设施:计划修建灌溉水渠,解决产业基地用水保障问题;规划建设冷库,延长美人椒保鲜期,降低运输损耗。
培育本土人才: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种植能手经验分享等方式,培养一批掌握美人椒种植技术的本土能手,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拓展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协助搭建电商平台,探索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平寨村的美人椒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赚得多。”五龙乡党委书记的话,道出了平寨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今的平寨村,闲置土地变成了“聚宝盆”,普通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党总支、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如同强劲的“双轮”,带着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小小的美人椒,正承载着平寨村民的致富梦想,绘就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冯继扬 陈云忠
编辑:牛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