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保民生 调整思路保春耕
——竹基乡围绕“1234”工作思路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
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旱形势,竹基乡围绕“树立一种思想、建立两个机制、整合三支力量、保障四大产业”的思路,一手抓抗旱、一手抓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抗旱救灾工作。
一、树立一种思想,凝心聚力抗旱
竹基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旱情形势的严峻性、持久性,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大灾”的思想,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乡班子成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解决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同时,召开2次乡、村、组三级干部大会,专门进行思想发动和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为使全乡上下形成“抗大旱、抗长旱”的强烈共识,把社会各界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抗旱救灾工作中来,创新宣传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抗旱救灾宣传活动。制发了《抗旱救灾工作简报》,总结抗旱经验、宣传抗旱典型。以村委会广播为宣传平台,早晚两次宣传,动员和号召全乡人民投身到抗旱救灾工作中来。组织水务、林业等有关站所,张贴和悬挂宣传标语、宣传横幅100余幅,着力营造干群联动、合力抗旱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建立“两个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竹基乡进一步严肃抗旱救灾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突两项机制,统筹推进了抗旱救灾、社会维稳等各项工作。
一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全乡旱情动态,科学调度全乡的抗旱工作,建立了乡、村、组三级监测网络,确定旱情专采专报信息员,驻村入户调查了解农作物受灾、人畜饮水困难、水利设施蓄水、水源点的分布等情况,形成动态统计表,一日一报,及时准确反映旱情进度,确保旱情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报送信息,确定两名人员收集梳理抗旱信息,形成《竹基乡抗旱日志》,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和有关部门,并下发至各村委会及相关站所,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对落实抗旱救灾工作起到督促检查作用。
二是建立抗旱防火应急机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供水、用水计划,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对乡管的2个小(一) 型水库、6个小(二)型水库、23个坝塘实行“一把锄头放水”。成立了11支应急送水队,向严重缺水的边远山区村寨运水,现已投入车辆600余辆次,运水4000余方。实行“四巡山一督察”防火制度,即乡、村、组、护林员每天早中晚轮流上山巡查三次,由联村领导每天上山督察,加强巡查力度,在进山路口设立检查站,管死火源,杜绝火种入山。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乡、村两级民兵扑火预备队,加强日常训练,改善扑火装备,确保“拉得出、顶得上、用得好、扑得了”。此外,建立完善启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疾病控制预防、民政救济救助等应急机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三、整合“三支力量”,筑牢抗旱防线
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竹基乡整合职能部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三支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是整合职能部门力量。乡党委政府建立了“1+4”抗旱救灾组织架构,成立抗灾保民生、保春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物资调拨及维稳组、护林防火组、疫病防控组、督查组四个工作小组,将职能部门分类纳入各个小组,定人、定位、定责,实现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纵横交错的网格化抗旱救灾工作格局。
二是整合党员干部力量。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活动”的要求,组织市、县、乡300余名干部职工驻村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白天进村入户带领基层党员干部寻找水源,积水畜水,维护供水秩序,上山巡查管死火源;晚上,开展驻村夜访,与群众谈心谈话,了解掌握民情民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众、五保户、残疾特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组织挂联干部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办法,送水上门,确保弱势群体饮水有保障。同时,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由村党总支书记负责考勤登记,每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并定期向派出单位通报挂联情况,切实在抗旱救灾中考核党员干部工作,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整合群众主体力量。针对旱情严重、经济条件差、群众抗旱能力弱、抗旱经费紧张等实际情况,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生活自救。为调动群众蓄水抗旱的积极性,采取“群众拉水,政府补助”的办法,引导群众车拉马驮蓄水,每蓄满一个水窖补助50元。组织发动群众寻找新水源点,全乡共寻找到新水源点12个,并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源点8个,较好地缓解了人畜饮水困难。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打大战”的思想,自发购买蓄水设备,维修蓄水设施,节约用水、循环利用。
四、立足“四大产业”,调结构保春耕
坚持把抗大旱、备春耕、保增长作为全乡今年“三农”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围绕水源分布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在统筹安排好全乡近7万亩大春作物种植的同时,适时调整烤烟、水稻、包谷、万寿菊4个重点产业的规范布局,争取小春损失大春补。
一是以烤烟“梯次育苗”为重点,确保支柱不动摇。根据全乡水源点分布情况,积极与烟草公司沟通对接,确定烤烟“梯次育苗”的时间、地点,水源好的地方第一批育苗、次好的地方第二批育苗、等天下雨的地方第三批育苗,适度留足预备苗。加强烟苗管理,提前炼苗、保水、保肥、剪叶、病虫害防治,保证苗床地有水灌溉。加大宣传力度,对已绝收的小春作物,动员群众提前做好整地理墒。
二是以推广旱育种植技术为重点,确保粮产不下滑。大力推广优质、抗逆性强、耐贮藏的品种,在全乡大面积种植高产饲料型玉米,力争实现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根据山区、半山区、坝区的水源条件、气候特点,重点抓好1500亩“宣黄单4号”、“海禾14号”玉米间、套大豆、秋洋芋示范样板,500亩玉米间、套青刀豆示范样板,努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大力提高水稻旱育技术,动员群众对雷响田进行水改旱,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讲解水稻育种技术。
三是以发展万寿菊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确保特色经济有增长。针对万寿菊耐干旱、对土地要求不严的生长习性,立足于竹基乡万寿菊产业基础好、群众认知度较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优势。主动与龙头企业沟通对接,遵循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组织发动群众连片种植,万寿菊种植面积将增至7000亩。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大力推广一批适应消费需求,优质、抗性强的辣椒品种,计划辣椒种植面积增至3000亩。同时,进一步调整青刀豆、大春洋芋等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计划,着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全乡已投入抗旱救灾12530人次,车辆600辆次,水泵30余台;筹集抗旱经费39万余元;备足种子90余吨,化肥8000余吨,地膜160余吨,农药30余吨;发放支农贷款300万元,抗旱防火救灾保民生、保春耕工作有条不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