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5 21:23 来源:融媒体中心 作者:卢俊欣 袁燕坤 刘小永 浏览次数:5646
寻着师宗县葵山镇查拉村委会小查拉村,来到几间不起眼的平房跟前,从半高的围墙里,传来咯咯咯的笑声。患有听觉障碍的5岁小男孩杨宁煦在自家院子里玩滑板车,暖暖的阳光洒在他红彤彤的小脸上。
“你们过来啦,快进屋!快进屋!”看到县残联工作人员的到来,严萧丽像是见到了老熟人,赶忙迎上前来,笑盈盈地打着招呼。眼前的一家人,虽说孩子患病,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严萧丽一家原本过着平凡而幸福的日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小儿子的出生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孩子迟迟不会说话,夫妻俩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结果确诊儿子双耳聋,听力只有95分贝,这意味着小宁煦听不到悦耳的声音,说不出动听的话语,只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聋哑男孩成了他的代名词。
面对如此噩耗,一家人强忍着悲痛,整理好情绪,开始了求医之路。可是高筑的债台,很快就让夫妻俩喘不过气来,乌云密布的小家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感觉当初的日子没有一点盼头。” 严萧丽一脸无奈地说。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师宗县残联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们家的困境,残联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师宗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赵素萍的一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让严萧丽看到了希望。
严萧丽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眉眼间依然泛着丝丝忧伤:“在那种绝望的境遇下,我真的没有办法了,整天以泪洗面,差点都快放弃了。幸好县残联及时主动联系我们,为我们申请了手术费用,让我们一定要坚持医治,给我们加油打气,是他们把掉在无底洞里的我拉了回来。”
2020年8月,在县残联大力补助了11万元的前提下,杨宁煦在昆明市儿童医院顺利完成了人工耳蜗手术。从此各种惠残补贴发放到了严萧丽手中,工作人员更是隔三差五登门拜访,送政策、送物资、送信心、送关爱,还积极动员严萧丽送小宁煦到康复机构做语言康复训练。如今,小宁煦不仅能听到声音,还会说话、拼拼音、背儿诗、唱儿歌……
在昆明星迪语言障碍康复中心教室里,小宁煦正在全神贯注地上培训课。老师拿着教具和实物模型,模拟了一幕到市场购物的情景,小宁煦语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与老师无障碍沟通交流,选品、问价、付钱、装车……小宁煦成功买到了自己心仪的“商品”。
昆明星迪语言障碍康复中心蔡德莉老师说:听障小朋友在这里就跟上正常的幼儿园一样,不仅如此,除了普通课程外还加入了专业的语言训练课程,分集体课和个训课,每个班还配有专业训练师。小宁煦现在基本可以正常沟通交流,我们这段时间都在给他做加强提升,让他尽早能够毕业,顺利回归主流社会。
在昆明星迪语言障碍康复中心,有80多名像小宁煦一样的孩子在进行康复训练。这些佩戴了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通过设备可以感知声音,但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声音,自己很难开口说话。在10年的特教生涯中,蔡德莉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会辨别声音,并开口发音说话。
当问起蔡德莉老师她印象最深刻的残疾儿童,她泪眼盈盈地说:“我记得我带过一个小朋友,他之前被医院认定为是脑瘫,我带了他很久,一直没开口,在第六个月的时候,他开口说话了,那一秒,我一下子泪崩了,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很光荣,很有成就感。”
聋儿佩戴助听器,特别是植入人工耳蜗医疗费用高昂,贫困聋儿家庭难以承受,许多孩子因此错失最佳康复机会,使他们无法听到世界如此多样而又美妙的声音。小宁煦何其幸运,在县残联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植入人工耳蜗、验配助听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内心世界的沉寂逐渐被温暖打破,他们像阳光一样,洒进小宁煦的生命,无边无际。
师宗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赵素萍说:“师宗县有持证残疾儿童692人,为保障全县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康复救助,师宗县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县残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全县残疾儿童健康筛查和康复救助工作。目前,共救助残疾儿童103人次,今后师宗县残联将继续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开展对残疾儿童的帮扶和救助,实现全县残疾儿童应救尽救,同时希望全社会关心关注残疾儿童,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融入社会。”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生活得好不好,不仅关乎残疾人家庭幸福,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师宗县残联坚持扎实有效地为残疾儿童办实事,用项目为残疾儿童做好事,用智慧为残疾儿童解难事,用爱托起残疾儿童“稳稳的幸福”。
来源:师宗县融媒体中心 卢俊欣 袁燕坤 刘小永
编辑:牛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