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山镇人多地狭,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紧紧围绕较快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收入目标,进一步强化措施,多管齐下,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使之成为继烤烟、蔬菜、畜牧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推动。一是成立机构,落实职责。葵山镇年初成立劳务产业领导小组,明确纪委书记主抓,劳动保障所、成技校和镇党校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镇党委采取由领导分工负责,定目标任务、定完成时间、定责任人员、定工作职责、定奖惩办法的“五定”目标责任管理。二是明确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较快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收入目标,主攻有序转移输出和有序培训两大薄弱环节,抓好转移输出与教育培训、有序转移输出与自发教育培训、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三个结合,突出教育培训、转移输出两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县内转移数量、县外输出数量、教育培训数量、转移就业总收入四个较快增长。三是明确工作目标,全镇全年计划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次,转移、输出3000人,其中:有序转移、输出520人。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各村委会与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使劳务输出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任务,有奖惩,重实效。
二是培训驱动。以“两校进村”和“阳光工程”培训为阵地,整合培训资源,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了一批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的就业培训项目,劳务输出实行“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劳务输出成功率。先后组织了保安、电工、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到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22期,受训1200余人次。通过培训,大大提升了就业能力,有400多人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军,使得在教育培训与转移输出的结合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能人拉动。葵山镇有大大小小的农民企业家、包工头近百人,其中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有王老贵、查宏亮等,他们每年从家乡带走的打工人员达3000多人;一些早年到广州、深圳、浙江、福建等地打工创业较为成功的人士,利用回家过年、过节、探亲访友的机会,带走一批人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四是企业带动。依托县域经济发展,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通过县就业中心发布用工信息,由镇劳动保障所宣传发动,先后组织120多人到友清焦化厂、振华食品厂、中石油曲靖分公司、县铁合金厂等企业务工,既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又增强了外出务工的能力。
五是基地引动。县就业中心与葵山镇建立葵山劳务输出基地,着力培育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有组织,有计划,扎实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基地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一些用工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
经过认真组织,全镇 2009 年就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58 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874人,从事保安、餐饮服务、电工、机械工、车间工人等职业。葵山的劳务大军在各条战线上默默的工作着,不仅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还为城市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用勤劳和智慧换回了大量的现金收入,全年共实现打工经济总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5元,比上年人均净增收99元,较为突出的是马湾村委会,打工收入人均达12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